清晨5点,天微微亮。
林鸣大叔又开始了每天的晨跑。
几千个日夜,从未间断。
脚下,是他曾主持建设的淇澳大桥。
不远处的伶仃洋海面上,是他主持的另一个孕育14年今天终于C位出道的——港珠澳大桥。
上午9点,看着第一辆穿梭巴士缓缓驶上大桥,他才敢深深地呼了一口气。
他这个领航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的掌舵人,终于可以好好地放个假了。
林鸣的父亲是南京人,母亲是扬州人,上世纪60年代调到兴化工作。
母亲在兴化肉联厂做会计,父亲是一个工厂的负责人。
“文革”期间,他们全家被下放到兴化农村。
在农村的生活条件很艰苦,林鸣兄弟借住在别人家,父母住的是很小的茅草棚。
1957年出生的林鸣,在兄弟三人中排行老二。
林鸣(左一)一家早年与父母合影
他当过3年农民,4年工人,他拿锉刀、锯子,学当铆工和起重工时,绝对没想到,这些动手能力,将来会去造桥。
1977年刚刚恢复高考时,那时候他是只是一个化肥厂的工人。
20岁的他,绝对没想到,30年以后,他会成为这座世界最长跨海大桥的总工程师。
因为要上一个新项目,领导找到他:你去西安交大培训吧。他问:多久?
半年。
正是这半年,令他完美地错过了第一年高考,而比他小四岁的弟弟林虹就在这年考入大学做了他的学长。
回来后,林鸣积极备战来年高考,终于在1978年拿到了高校录取通知书,跨入了大学的校门。成为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并入东南大学)78级港口水工建筑专业的学生。
1981年,林鸣毕业后被分配到交通部二航局。
此时国内港航工程建设疲软,地处内陆的二航局举步维艰。
时任交通部副部长的黄镇东指出,交通施工企业必须在大型桥梁建设领域有所建树,才能站稳脚跟。
之后不久,真正意义上的由交通人自己承建的第一座跨江公路桥——湖北黄石大桥动工兴建,二航局也参与了建设。
黄石大桥
而当时的林鸣作为“第三梯队”的后备干部在局组织部担任副部长,与黄石大桥建设擦肩而过,这也成为了林鸣此生最大的遗憾。
上世纪90年代初,二航局在严酷的水工市场竞争中被逼得走投无路,弃水登陆。
二航局以工程分包商的身份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珠海经济特区,参与珠海大桥的建设。
林鸣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来到特区的经历:
在广州,他和一位同事上了个体户的车,被“转卖”了多次……最终被扔在了拱北口岸。
一打听,离自己要去的磨刀门码头还有很远的距离,他们在路边小店吃了一盘豆腐、一盘青菜,就花了十几元钱,最后好不容易听懂了当地人的讲解,分乘2辆摩托车到达了目的地。
没有多少经验,林鸣第一次担任项目经理所负责的工程就是珠海大桥。
他紧张坏了。
为了完成现在看来完全是“小儿科”的水下2.2米桩基,局长领着全局10位教授级高工到现场开了三四次会议研究……
在一边摸索一边学习中,林鸣团队完成了这座珠海人民至今仍引以为傲的、连接珠海西部的重要工程,创造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辉煌。
晚霞中的珠海大桥
但是,在接下来的珠海经济特区第二座跨海大桥——淇澳大桥的建设中,他遭受了严重的“滑铁卢”。
珠海大桥首战告捷,让二航局在珠海迅速赢得了声誉。
1992年年底,珠海淇澳大桥设计施工总承包招标时,在政府有关方面的支持下,二航局变成了总承包联合体牵头人,并一举中标。
林鸣作为项目总经理,酬志满怀。
但人生很难一帆风顺,淇澳大桥工程进展并不顺利。
跨海大桥施工经验缺乏、技术装备落后、工期延长、资金短缺,工程持续了8年。
作为项目的第一任总经理,准备不充分、没有开好头,让林鸣一生都感到内疚。
淇澳大桥
当时的领导对林鸣说,工程如同战场,在战场上是胜负论英雄,干工程是以成败论英雄。
知耻后勇,卧薪尝胆。
20年后在同一地点,林鸣实现了他人生中最大的辉煌。
90年代中后期,泉州刺桐大桥开工兴建,林鸣担任施工方领导小组组长。
这个项目让他元气恢复,斗志倍增,仅用了16个月就完成了大桥主体施工,大家对这位不到40岁的项目经理刮目相看。
之后,他又承建了武汉三桥。
那是他第一次在跨越长江的桥梁工程里担任负责人,越有经验,他开始越谨小慎微。
也开始去别人的地盘学习。
在江苏考察学习,车过江苏界时,他感到车子立马变得平稳、舒适:为什么人家的路面、桥头不跳车?人家的施工理念先进在哪里?
参观江阴大桥,林鸣带着大家从模板开始,一直看到桥面现浇防护墙,他仔细地问,认真地学。
在江苏的学习直接影响到后来他在润扬大桥的工程实践。
润扬大桥
也就是在润扬大桥北塔施工中,林鸣和他的团队真正变成熟。
回想起那160米高的主塔爬模施工,林鸣说,当时最头疼的是找不到高空作业的工人。
因为北方的水工施工人员很少在这样的高空作业,不要说干活,就是站上去头都晕。
他们主动向德国人请教,花费700万元,创新性地采用液压模板获得了成功,这标志着中国的桥梁建造技术上了新的台阶。
进入21世纪之后,林鸣担任南京三桥的副总指挥、工程总监、总工程师。
角色的转换,使林鸣对桥梁施工管理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2005年,他担任中国路桥集团总工程师,同期开始了港珠澳大桥的前期工作。
2011年,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开工,历经7年苦战,林鸣率领4000多中交建设者施展本领,倾心报国,成就伟业。
他本人获得了“2014年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称号、全国劳动模范等殊荣,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大国工匠。
港珠澳大桥,这座集桥、岛、隧道于一体、全长55公里、包含6.7公里的世界最长沉管海底隧道的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
它也是世界建筑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
英国《卫报》称这是“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专业人士说它是交通工程界的“珠穆朗玛峰”。
港珠澳大桥的建造史,是中国人的造桥史。
其实在近代,随着我们工业技术的全方位衰落,世界造桥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很难看见中国人的名字了。
近代国内的一些大桥,全是外国人帮我们造的。
济南的黄河大桥,是德国人修建的;
安徽蚌埠的淮河大桥,是英国人主持建造的;
黑龙江的松花江大桥,是由俄国人修建的;
而广州的珠江大桥,是美国人设计建造的;
我们原本引以为傲的造桥技术,在近代却根本抬不起头。我们空有“世界桥梁博物馆”的称号,却造不出一座自己的现代化大桥。
西方人甚至一度断言:“中国人造不出钢铁大桥!”
那个时候我们的造桥技术,就只能靠自己自强不息。
在我国著名的造桥大师茅以升想要在钱塘江上造桥时,外国人都讥讽他说:“能在钱塘江上造桥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生呢!”
茅以升费尽千辛万苦,造出了我国第一座钢铁大桥钱塘江大桥。
然而,在造完仅仅98天后,日本人就兵临城下,为了阻止日本人迅速过江
在疏散完难民后,茅以升不得不忍痛将桥炸掉。
炸桥的那一刻,茅以升说“心疼得就像亲手掐死自己的孩子”。
图:茅以升主持建造的钱塘江大桥
新中国成立之后,经济要发展,修桥修路成了首要任务。
但是当时的中国,一没钱二没技术,1961年,建造武汉长江大桥时,建桥的费用,都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建桥的工人们都吃不好穿不暖。
除了穷以外,造桥的技术也很落后,武汉长江大桥钢梁拼装两个月后,就发现固定的上万颗铆钉竟然全部不达标。
江阴长江公路大桥修建时,两百多米高的主塔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泵突然出现故障,前期浇筑的混凝土凝固与后浇混凝土间产生缝隙,工人没办法,只能把300多立方米的混凝土,全部凿除重来。
因为没有技术没有经验,我们走过很多的弯路,也曾无数次推倒重来。
时至今日,艰苦奋斗了几十年,我们的山谷、江河、海峡之间,逐渐立起了一座座坚固的大桥。
到现在,我国的造桥技术,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除了让世人惊叹的港珠澳大桥之外,世界前十的大桥,我们占了8座。
前100的大桥我们占了80多座。
从2009年的世界第六大跨径钢桁梁悬索桥坝陵河特大桥,到2016年全球最长悬索桥四渡河大桥,再到如今的这座珠港澳大桥。
10年来,林鸣瘦了40斤。
10年来,林鸣常常回不了家,林太太只能在有限的节假日赶来珠海看他。
他熬过无数个夜,但也有熬不住的时候。
在E8沉管安装的关键时刻,林鸣出现了鼻腔大出血,情况十分危险。
于是在做了两次全麻手术后,他立马又投入安装工作,医生只好跟着上船。
多年来,林鸣一直保持着晨跑的习惯,每个凌晨5点准时开始,每天都要跑够10公里。几千个日夜,从无间断。最长的记录是46.3公里。
2017年的最后一天,港珠澳大桥主体全线亮灯,第二天凌晨4点半,林鸣从港珠澳大桥的桥头出发,在点点灯光的照射下,跑了29.81公里。
这是港珠澳大桥主体的长度。
这几天,荷兰人狮子大开口的往事,因为港珠澳大桥的通车,刷了屏。
一开始,林鸣他们找到荷兰的公司,希望用世界上最好的技术,来给我们的沉管隧道对接。
但是就这一个技术,荷兰人张口就要15亿元,我们提出3亿,不买全部,只要荷兰人把最危险我们最没有把握的那部分教会我们就行。
然而,荷兰人还是不同意,他们甚至当面给我们去谈判的人唱歌表示让我们自求多福。
但,还有一件大家都不知道的事。
在靠自己攻克完技术难题,林鸣再次前往荷兰时, 被授予最高待遇, 在荷兰的土地上,升起了中国国旗,奏响了国歌。
(编辑: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