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应该是中国隐士帮的开山鼻祖了,千百年来无数国人赞美着他不与污浊同流的高洁品质,不为富贵低眉的铮铮傲骨,归去南山的悠然气质,对月赏菊的恬适生活。陶渊明这个名字,直可以代表人类精神生活的终极追求。
那么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的生活果然是幸福安乐的吗?他对于自己辞官而去的命运选择当真是无悔无怨的吗?我们可以来看一看他于归隐近十年之后写下的这一组《杂诗十二首》,从中我们或许能得出答案。
这组诗的前八首大约可以判定写于作者五十多岁时,而后四首则是写于归隐之前。那么就单看这前八首,这组诗里面有对生命短暂的喟叹,有对年华老去的无奈,有对官场逐利的不屑,有对安乐生活的向往。其中的第二首与第八首,是非常明确地对于自己当下的归隐生活的描绘和心中情感的抒发。
第二首: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这里说的是日落月出,宇宙空荡,风吹席冷,长夜无眠。我心里有无穷的愁思,却没有人来倾听,年华已老,我空怀了一腔壮志,却无处可以施展。想起来我心里凄苦,整夜都不能平静。
第八首:
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
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
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
御冬足大布,粗絺已应阳。
正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
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
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
这一首是讲我辞了官来种地,辛勤劳作,却是连糟糠食、粗布衣都常常缺少。天理不通,无可奈何,只能靠醉饮来忘忧。
这两首诗一首是描绘了陶渊明自辞官归隐田园之后十年来贫困的生活状态。当时的诗人已经是五十多岁了,常年过着这样半饥不饱的痛苦日子,说他开心那真是不可想象的。当然作为一位高洁君子,他心底虽怨,但要他为生活富足而去弯腰事权贵,那他是宁死不为的。
而另一首则是与贫乏的物质生活相对,给他带来更大痛苦的,是精神上的茫然与不甘。陶渊明出生于官宦之家,是个读书人,只是父亲在他幼年就去世家道中落。但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是怀有家国梦想的。年轻时候的陶渊明投身仕途,做过像参军、县令一类的官,他是非常渴望能够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的。
但我们知道,在东晋那个时候,科举制度尚未确立,想要从政做官只能靠门第出身。而陶渊明家早已败落,自然是绝无可能往上层爬。想实现自己的理想简直难于登天,不仅如此,就连像县令这样的小官,想要保住都得媚附权贵,这样的现实真是叫他绝望了。
一怒之下辞官归隐只是对于眼前黑暗现实的无可奈何。陶渊明不想归隐,不想当种地农民,不想过饥寒交迫的日子。他想当官,当大官,当能够济苍生的大官,一展平生抱负的大官,可他做不到。
于是他只好安于贫困,说自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田园生活,并非没有一丝快乐,可这快乐是苦涩的、无奈的。终其一生,陶渊明都在自己构筑的世外桃源的幻像里游荡,以安慰自己疲惫迷茫的灵魂。那片桃红似霞,无知魏晋的世外桃源,他一生都在问:它的入口究竟在何方?
(编辑:红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