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2019中国(鲁山)七夕节活动举行

  来源:315记者摄影家蔚楠2019-08-09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8月7日是传统节日七夕节,我们的节日—2019中国(鲁山)七夕节活动在鲁山举行。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助力脱贫攻坚、筑梦乡村振兴。该活动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河南省文学艺术

我们的节日—2019中国(鲁山)七夕节活动举行

8月7日是传统节日七夕节,我们的节日—2019中国(鲁山)七夕节活动在鲁山举行。

我们的节日—2019中国(鲁山)七夕节活动举行

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助力脱贫攻坚、筑梦乡村振兴。该活动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共鲁山县委、鲁山县人民政府主办,平顶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平顶山市社科联、平顶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共鲁山县委宣传部、鲁山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鲁山县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共鲁山县辛集乡委员会、鲁山县辛集乡人民政府、中共鲁山县尧山镇委员会、鲁山县尧山镇人民政府承办,鲁山县民间文艺家协会、鲁山县音乐家协会协办。

我们的节日—2019中国(鲁山)七夕节活动举行

主要活动有:一是我们的节日—2019中国(鲁山)七夕节开幕式(中国牛郎织女文化研究中心授牌仪式);二是央视《乡约》鲁山专场;三是鲁峰山民俗表演暨山歌会;四是“大美鲁山·霓裳之约”传统服饰文化展示;五是“到人民中去·助力脱贫攻坚——鲁山县文艺界走基层”文艺演出。

2019中国鲁山“七夕”节系列活动亮点

我们的节日—2019中国(鲁山)“七夕”节开幕式

今年开幕式的最大亮点是央视相亲交友类大型户外访谈节目《乡约》走进鲁山。

我们的节日—2019中国(鲁山)七夕节活动举行

《乡约》由全国金话筒奖获得者肖东坡主持,曾获得“中国最具商业投资价值电视栏目”、“电视民生栏目社会影响十强”、“全国最具社会影响力栏目”等称号,鲁山走进央视,必将进一步提高鲁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我们的节日—2019中国(鲁山)七夕节活动举行

“大美鲁山·霓裳之约”传统服饰文化展示

中国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瑰宝。不同时期的服饰,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发展进程,内涵丰富多彩。新时代,人们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需求正在迅速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日益升温,通过传统服饰文化展示,传播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助推鲁山县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经济发展。主要有《汉服秀》、《牛郎织女》、《东方神韵》、《霓彩东方》、《乡韵》、《千里江山图》、《梅花恋》、《龙袍花旦》、《时装秀》、《仙鹤花服》、《百人旗袍秀》等10余个节目。

我们的节日—2019中国(鲁山)七夕节活动举行

以歌会友、以歌传情鲁峰山山歌会

鲁山是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发源地,具有传说故事的原生性、遗址遗存的完好性、群众基础的广泛性、民风民俗的延续性等特点。在鲁峰山主峰的瑞云观广场,民间一直保持有祭拜牛郎织女的民俗,以歌会友、以歌传情的鲁峰山山歌会传承至今。“七夕”节这天,人们用纯朴的歌谣和舞蹈演绎牛郎织女爱情故事,表达牛郎后人对祖先的敬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鲁山位居豫西偏南,伏牛山东麓,辖2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555个行政村,97万人口,面积2432平方千米,全县有国家5A级景区尧山—中原大佛景区,单体旅游景观多达2000余个。初步形成了以“佛、山、汤”为核心,涵盖山水观光、礼佛朝觐、休闲度假、军事探秘、寻根问祖、漂流滑雪、农事体验等丰富内容的旅游体系。

鲁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是“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多年来,鲁山持续开展“我们的节日—七夕节”系列民俗文化活动,深入挖掘牛郎织女文化内涵,连续举办了山歌会、曲艺民歌会、民俗展演、相亲交友、婚庆博览、汉风古韵集体婚礼等七夕情缘民俗系列活动,全力打造“牛郎故里、爱情圣地”文化品牌,充分发挥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引导作用,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我们的节日—2019中国(鲁山)七夕节活动举行

中共鲁山县委、鲁山县人民政府立足县情,在“文化强县”发展战略指引下,努力打造文化鲁山“三都一地”(智慧之都、家纺之都、花瓷之都、爱情圣地)品牌,通过举办2019中国(鲁山)七夕节,进一步发挥牛郎织女神话传说发源地的原生文化优势,让七夕传统文化融进现代生活,为构建新时代健康的节日习俗、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积极作用。

“我们的节日—2019中国(鲁山)七夕节”的成功举办,将进一步丰富全县人民的文化生活,进一步提高鲁山的知名度,助推鲁山“文化强县”建设,为建设生态宜居、文明和谐、平安幸福新鲁山注入新的活力!(供稿:中共鲁山县委宣传部  摄影:郭东伟)

责任编辑:蔚楠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