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都城的重建密码:鄘风·定之方中

  来源:凤凰国学陶妙如2019-12-09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邶、鄘、卫都是古国名。周武王替殷后,便将纣的京都沬(今河南淇县西北)附近地区封给纣的儿子武庚禄父,从这可以看出,王朝的更替不是赶尽杀绝,不是要灭掉,而是要规范他,更新他。
建筑本身就是风水,人的意志力在建筑景观里。

  ——题记

都城的变迁:一个王朝的兴衰史

邶、鄘、卫都是古国名。周武王替殷后,便将纣的京都沬(今河南淇县西北)附近地区封给纣的儿子武庚禄父,从这可以看出,王朝的更替不是赶尽杀绝,不是要灭掉,而是要规范他,更新他。将其地分为三:北为邶(今河南汤阴县东南),南为鄘(今河南汲县东北),东为卫(今河南淇县附近),并派他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分别守卫这三个地方,以监督武庚,号为"三监"。

武王离世, 公元前1117年-公元前1115年期间,“三监叛乱”,周公率兵平叛,征服后,将三地合并为卫,连同原殷民一起封给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建都殷墟(今河南淇县),是原商朝都城朝歌,号卫君。

公元前660年,狄人攻入卫都朝歌,卫国几近覆灭。

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及狄人战于荧泽,卫师败绩,遂灭卫。

卫侯不去其旗,是以甚败。狄人囚史华龙滑与礼孔以逐卫人。二人曰:“我,大史也,实掌其祭。不先,国不可得也。”乃先之。......狄入卫,遂从之,又败诸河。

——《左传·鲁闵公》

关于这段文字的内容,在《古本竹书纪年》、清华简《系年》等多种文献中有记载。从“我,大史也,实掌其祭。不先,国不可得也。”可见,当时国亡标志之一是以其祭祀是否有继。

这场战争的直接后果是卫懿公败死、国人逃散,卫国失去了居住掌控四百多年的都城朝歌。

卫懿公虽死,但卫国公族尚存,在齐桓公的协助之下,立戴公,一月后卒,又立戴公之弟燬为卫君,称卫文公。卫文公即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在楚丘(今河南滑县东)重建卫国国都。

国都的建立,重树了卫国信心,延续了卫国国脉,卫国立国前后共计907年,传41君,是生存时间最长的周代诸侯国,也是众多姬姓诸侯国中最后名不相存的国家。卫国疆域大致位于黄河以北的冀豫鲁三省交界处,先后建都于朝歌、楚丘、帝丘、野王。

《鄘风·定之方中》诗中所言史实,就是卫文公复建国都之事。

鄘风·定之方中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释文)定星正南,楚丘筑宫。度影定向,居室开工。植种榛栗,椅桐梓漆,伐作琴瑟。

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焉允臧。

(释文)登临大丘,楚丘远望。堂邑楚丘,山陵高冈。下看农桑,占卜显吉,结果安康。

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说于桑田。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牝三千。   

(释文)好雨已落,吩咐司机,星辰早驾,劝耕桑田。为国为民,用心深远,良马三千。

全诗共三章,每章七句。

第一章写在楚丘营建宫室,从劳动的场面可见:规划严谨而科学,进行紧张又有序,写作者、被歌颂者都是那样的自豪自信,整首诗所跳跃地是卫人重建家园时那种明朗而又热烈的欢快脉搏。

第二章写卫文公卜筑楚丘的全过程。前五句从“登”到“降”,从“望”到“观”,全景扫描,场面宏远,在广阔雄伟的背景上刻划了既高瞻远瞩又脚踏实地的文公形象。后两句写占卜,经“天意”认可,人事才算定局。这与我们今天一切按照程序进行是一样的道理,只不过最后这道关是交给了老天而已,不过自古就是天随人意。

第三章写文公躬劝农桑。这幅具体的细节描写图,要传达的信息也不言而喻:卫文公重视农业生产,亲自前往劝耕督种。由小见大,文公平时夙兴夜寐劳瘁国事的情景,都不难想见。

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对文公治卫予以高度评价:“不数年而戎马寖强,蚕桑尤盛,为河北巨邦。其后孔子适卫犹有庶哉之叹,则再造之功不可泯也”。

定之方中:天文学的应用

当时建造宅邸,一般在什么时候开始建筑,建筑时依靠什么定向呢?

小雪后,依靠日星。

“定之方中”告诉了我们建造的合宜时间。

定,即定星,又叫营室星,为北方七星宿之一。方中:当正中的位置,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大约在每年的十月十五后至十一月初,定星在黄昏的时候出现在正南天空,与北极星相对应,就可准确测定南北方位,东西方向,则揆度日影确知。

十月后期,农桑工暇,严寒还未至,雨雪又较少,土壤未冻、水分适宜,易于夯筑土墙。在此季节修筑宫室,可谓相当科学。

《国风·豳风·七月》“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这些也写明农夫在农事完成之后修筑宫室之事。

“揆之以日”写明建造时借助日影测量方位。营建宫室方位很重要,先天八卦天南地北,南是天子之方,且房屋朝南,又利于采光。在《周礼考工记》中有记录:

匠人建国,水地以县,置槷以县,眡以景,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

卫文公在建造房屋时的观天象、测日影等步骤既是对周文王演绎《易》的继承,也是他对天地自然融为一体把控的实践,在“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智慧浸润中,在“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类于地”的思维引导下,选择天时、地利、人和的大融合磁场来修建房屋,可谓“得其时制”。

树之榛栗:宏观规划的艺术

绿化是宫室的配套设施,也是人文的外在体现。

现在社区建设一开始就要规划建筑面积、绿化面积,其实这些早在西周时期就是如此。

“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从“爰伐琴瑟”可知,种植的树木,均有特殊之用。

“琴瑟”为乐器,为教化之工具。

榛、栗,树名,这两种树的果实可供祭祀。“椅桐梓漆”这四种树成材后都是制作琴瑟的好材料。

所植之树,一为祭祀,一为教化。祭祀也是一种教化,归结一处,卫文公重建国都大兴土木不仅能兼顾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协调,还考虑到实用性、经济性、美观性等,均是为了长远的教化,国家的长治。

这就是中国古代政治。

什么叫作政治?

政治的“政”,左右结构。

左边甲骨文字形:象脚前进的去向。从止。

右边甲骨文字形:手持木杖以擎物之形。

左边是阳,右边为阴,阴阳协调为之政。合起来,我的理解:确定正确的方向后,又不断地督查修正,使之不偏离轨道,是为政。

治:左边是水,右边是台。水处低,水利万物而不争,无与之争;台处高,古代台是高丘,高台,沟通天地之桥梁,高低有致;水为虚,台为实,虚实相生。水是灵动的,台是稳定的,动静相辅,是为治。

协调阴阳,观测高低,根据虚实,使动静相宜,便是政治。

升彼虚矣:地形地貌的重要性

都邑营建历来被看作是一项立国的根本大计,作为国家的象征,都城的兴盛即代表国之兴盛。“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就是指都邑选址要适中。地势地貌也是考虑的重点因素,既要水源丰盈,又须物产富足。

中国古代国都选址的基本法则,用管子的建都理论可以概括之: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

从第二章卫文公卜筑楚丘的全过程可知:卫文公有丰富的堪舆风水知识。先“望”,后“观”,登高而观,看气象大势,还考察附近的堂邑和高高下下的大小山丘。“观”是降观,下到田地察看蚕桑水土,是否宜耕宜渔。这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大计。

秉心塞渊:深谋远虑的国策

重修国都,是想重振国风,且希望久远。重建之初就构建出了十年百年几百年的蓝图:我们的国家将来一定人民幸福,歌舞升平。

诗的末尾“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牝三千”揭出题旨:卫文公可不是平庸的人,他的用心实在深远。卫国为什么会由弱变强?文公“秉心塞渊”,崇尚实际,不繁文缛节,不做表面文章,于是,迎来了“騋牝三千”的局面。卜地、筑宫、兴农种种是因,“騋牝三千”是果。兵强马壮,国家富强。歌颂也不虚颂,用数据说话。

这一切不是苟且偷安者的心思,而是深谋远虑大气魄的显现。

中国宫室建筑轨迹

《易传·系辞传下》云: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根据此语推测,那时的居住形式先穴居后有宫室,但宫室并未完全取代穴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河南山西一带居民穴居还比较普遍。同时从“以待风雨”一词可以感知,先人们认为人与自然是相生的,天人合一是自然之事,所以是“以待风雨”而不是“以避风雨”。

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

——《史记·五帝本纪》

从“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推测,黄帝时期,还没有在哪儿安居过,自然还没有固定的城郭宫室。

(尧)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敬道日出,便程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中春。其民析,鸟兽字微。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鸟兽希革。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虚,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日短,星昴,以正中冬。其民燠,鸟兽氄毛。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百官,众功皆兴。

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诸侯远方宾客皆敬。

————《史记·五帝本纪》

尧时,分派百官观察自然之特征,根据朝夕、四季变化来指导民众有序生活,从“宾于四门,四门穆穆”可知,此时的建筑已是四合之格局。

商邑翼翼,四方之极。赫赫厥声,濯濯厥灵。寿考且宁,以保我后生。

陟彼景山,松伯丸丸。是断是迁,方斫(zhuó)是虔。松桷(jué)有梴(chān),旅楹有闲,寝成孔安。

——《商颂·殷武》

“商邑翼翼,四方之极”都城建筑特色,将商邑建成了四方仰望的圣地,建筑成了图腾,凝聚了四方人心。

“陟彼景山,松伯丸丸。是断是迁,方斫是虔。松桷有梴,旅楹有闲,寝成孔安。”建筑材料、框架、气势均在建筑整体的布局里,由此显现,建筑的神圣庄严,建筑是民众信仰的凝聚。

文字是一个民族心灵的秘史。“家”“宫”“室”这些表示人居建筑的文字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的头上都有一个“穴”部,这代表着两重意义,一是对天的敬畏之心,二是对于安定的祈盼。

作为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中华先祖们很早就懂得了天文的重要意义,可以说,对天的敬畏之心贯穿着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不仅是修筑宫室,其他如祭祀征战、四时耕作,我们的祖先们无不想要从上天那里获得指引与启示。而这个渴望和平与安定的民族,自从结束了在大地上的流浪,就把能够“以待风雨”提供庇护的建筑当作了一种信仰。以日月星辰定方位,以宫室建筑定人心,王朝得以延续,文明得以传承。

另:商之后建筑就在上述几讲中有述说,周之后的建筑将会在以后的建筑诗里赏析。

【参考文献】

1.毛诗注疏/(汉)郑玄笺/(唐)孔颖达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2013.12

2.《诗经原始》[清] 方玉润撰李先耕点校 著 中华书局 1986年版

3.《中国建筑史》梁思成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7年2月

4.《最美易经》陶妙如 张修明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6年6月

5.朱 熹《诗经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22-123

6.《易经里的教育》陶妙如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3月

7.《城市设计与历史文脉》蔡青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年7月

8.从《鄘风定之方中》看卫国都成复建及发展 汪进超 《天中学刊》第33卷 2018年12月

作者:陶妙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兼职教授,湖南省中学语文专业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出版有《让爱智慧》《做温暖的教育》《中华最美诗文选》12册、《大国教育》《心界》《丈量》《易经里的教育》等,与张修明合著《最美易经》《最美论语》中英文版,主编的《最美唐诗》《最美宋词》输出新加坡,成为国际中文教材。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