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区的公交运力逐步恢复,北京公交集团恢复了两条跨省运营的公交线路。其中,总站在燕郊天洋城,终点站在国贸郎家园的818路备受“跨省上班族”关注。818路公交车每天往返两地,解决上万人次的出行问题。2月3日,818路恢复运营,从起初每天只有6辆车往返北京与燕郊,到现在,车队有110辆车参与运营,这是首条恢复运营的跨省公交线路。运营的车辆翻了数倍,那么,乘车的体验有什么变化?乘车密度又是如何控制的?3月16日一早,记者来到位于通州区和燕郊经济开发区交界处的白庙检查站现场探访。
■ 机动车随时待命
满载率不超50%
在距离白庙收费站100多米处的辅路边,立着一块“818临时站”的站牌,附近站着几名候车乘客。负责现场调度的李娇和几名安保人员正在现场值守。每当有人从白庙检查站方向走来,手持测温仪的保安第一时间上前测量乘客体温,随后,引导他们依次排队。这个过程中,几名保安还不断提示乘客之间要保持距离。
早上7点,一辆818路进站。车门刚一打开,李娇便大声向车内询问:“这趟多少人?”车里的乘务管理员立即回答:“38个人!”听到报数后,车下的工作人员转身对乘客一挥手:“7个人,快上车。”7名乘客陆续上了车,车门关闭,车辆驶出了车站。几分钟后,又一辆818路开了过来。
每当一辆车开走的时候,李娇就会低头在手机上进行仔细记录。“2346就是车辆编号,7个人就是上车的乘客人数。每一辆车开走后,我都要将两个数字发到微信的工作群里,便于统计每趟车的乘客数量。根据要求,乘客不能超过满载率的50%。也就是说,一辆车载客量是90人,乘客不能超过45人。”
除了李娇,还有两名同事在一旁配合。“每周一是乘车人数最多的一天。她一个人忙不过来,我们来帮把手。”其中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不一会儿工夫,候车乘客的队尾处又聚集了二三十人。看来在这里,实施导流、控制乘车密度的工作并不轻松。
“这个临时站点叫白庙新村站,站旁边有一条路叫右堤路,专门用于停放临时机动车。”负责运营的队长王宝利说,车队会通过增加机动公交车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他已经通知了公交机动车司机。
果然,几分钟后,一辆空车从右堤路驶出,十几名乘客上了公交机动车,站台候车乘客又变少了。临近9点,早高峰将过,临时站点的乘客全部上了车,818路车队的调度和运营工作也恢复至正常流程。
■ 开通公交专用道
不再步行绕堵点
采访中,记者发现,从燕郊至白庙收费站方向的辅路上,很多上班族步行而来,他们从潮白河桥的东端走到桥西段,这段路程近1公里长。一位背包的女子说,这段路她走了20多分钟,不坐车的原因就是想绕过检查站这个“堵点”。
负责818线路运营的公交客五分公司二车队党支部书记王艳说,疫情期间,白庙检查站除了正常检查外,还增加了测体温、查验身份证件的环节,拥堵时长有所增加。
为了缓解这一情况,在市相关部门的安排下,白庙检查站所在的京榆旧线路上,专门开通了一条公交车道,用于818路公交车通行。“将京榆旧线出京方向的两条车道分出一条,专供公交车使用。这样,公交车直接从东贸上桥,走专用道绕过检查站前的堵点,停靠到白庙新村站,省了不少时间。等早高峰过去之后,公交专用道再恢复原样。”公交集团也提醒广大乘客,不必步行到白庙新村,可在前一站上车。
■ 缩短发车间隔
每车次至少消毒两遍
缩短发车间隔时间,减少乘客候车聚集时间,是疫情期间有效的防控手段。
在818路车的调度中心,记者看到,调度员孙芳的面前有两块显示屏,一块屏幕显示发车时间和司机信息,另一块屏幕上是一幅地图,上面标注着每辆车的行车轨迹和实时位置。
“截至早上9点整,电脑屏幕上显示进京乘客4700多人,发车121车次,其中,加车33车次。疫情期间,早晚高峰时段发车间隔缩短为2到6分钟,今早最短的发车间隔时间为2分钟。以前,发车间隔普遍在10到15分钟,最多的时候间隔20分钟。”孙芳说。
除了调度的整体调控,疫情防控的另一项重要措施就是消毒,每辆车回场站的第一件事就是彻底消毒。在车场大门口,记者见到了两位专门负责车内消毒的工作人员。
公交车开进大门后停下,两名“杀毒卫士”随即上车。他们每人手里都拿着蓝色喷壶和毛巾,从车门脚踏板开始,刷卡器、扶手、座椅、靠背……每一个地方都仔细消毒。“先喷消毒液再擦拭,前门上后门下,一人一遍不留死角。”工作人员说,车辆出发前消毒一次,到了郎家园终点站再消毒一次,这一个车次至少消毒两遍,有些进出频繁的车,消毒次数还会更多。
除了车内消毒,开窗通风也是必须的。北京公交集团运营调度指挥中心副经理李金鹏说,全市的公交车执行统一的通风标准:“单机车开两扇窗户,左前右后各一扇;通道车中间多开一扇;双层车上下一共开四扇窗户。”在一辆正在消毒的公交车内,司机告诉记者,左前右后两扇窗户是必须要打开的,有时他们还会多开一扇窗,增加车内的空气流动。
(编辑: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