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铁胜:精神财富育后人——读《心田留与子孙耕》

  来源:中国现代文化网赵铁胜2021-01-28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恰逢中央作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决定之后,朋友把房国东同志三次再版的《心田留与子孙耕》力作送到我的家中。这本书封面上是爷爷亲昵地抱着小孙孙,意深情切,情采动人,充满

恰逢中央作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决定之后,朋友把房国东同志三次再版的《心田留与子孙耕》力作送到我的家中。这本书封面上是爷爷亲昵地抱着小孙孙,意深情切,情采动人,充满着天伦之乐。

由于房国东多年与我相熟,曾经是龙江县的农民业余通讯员,也曾在县文化馆主管过业务工作,知道他爱好写作。但他调到市里工作后,便联系不多了。他敦厚的品格,严谨的生活态度,好学的精神,一直让我印象深刻。听说他2004年就从岗位上退下来了,想不到,他退休后,竟然写了这本书。由于多年情感的渊源,我则格外用心读了他的《心田留与子孙耕》。

翻开书卷,我被全国各地一些读者的感言,打动了心弦。再阅读几章,领会到一个充满大爱的爷爷,把奋斗精神、做人的智慧和至深亲情,三件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馈赠给后代,对我产生巨大的震撼力,使我爱不释手地读起来。

给子孙留下什么?是当前人们绕不开的悬念。《战国策》里有句名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给子孙讲正正派派做人的道理、老老实实谋生的本领这是最好的馈赠。林则徐的一句名言:“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给子孙留下什么,的确是一门学问。给子孙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才是共产党人的自觉选择。房国东正是怀着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写出最痛彻的人生体验——《心田留与子孙耕》(以下简称《心》书),用这部丰厚的精神财富养育连绵的子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作者虽然是写给自己孙孙“一个人看得”家训,但依我看,它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它是部闪烁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光芒的新作,是关心下一代最现实的一部教科书。

纵观全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内容丰富翔实,分析透彻,富有哲理,既拓展视野又张收得当,使人读后大有人生哲理在实践层面上运用的收获之感。《心》书分36个篇章,共20万字。作者运用知识谱系研究、历史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方法,广征博引,资料翔实,体现了作者丰厚的学识。作者将古今中外人生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一一梳理之后,加上亲身体验,现身说法,把怎样做人,怎样处世,以及人生历练、品格修养等方面的感悟凝聚于笔端,谆谆告诫给自己的孙孙,实在是一部难得的家庭教育的好教材,对于引导青少年少走人生弯路、健康成长具有独特的指导意义。

其二,文章角度独特,第二人称,采用直接交谈的方式,使文章有很强的亲切感和说服力。《心》书每篇文章,都以爷爷“面谈”哄劝的口吻来说明道理,例如:“愿孙孙珍惜好年华,少贪玩,多读书”,“是想告诫孙孙,品格的提升,人格力量的凝聚是点点滴滴、日积月累的功夫。”等等,读起来亲切真实,给人以温馨的感觉。特别是对青少年成长的每个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采取“先诊断,后开方”未雨绸缪的方法,把容易出现的毛病设计出来,然后,有针对性、预防性指出避免的方法和正确的人生选择。全书比较系统、全面地涵盖孩子成长的一生,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借鉴意义。

其三,善于引经据典,言必有据,深入浅出,融儒、道思想于其中,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实观点的可靠性。《心》书36章,篇篇都能够准确无误地引用名人名言、古诗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话、谚语、警句、格言等等,来论证观点。因而,在分析一个问题,论证一个观点时,把道理论述得更充分,把观点论证得更正确。作者引经据典的方式还富于变化,不仅增加了文章的科学性与可信度,而且还增添了文章的可读性与文艺风采。

其四,语言朴实无华,率真自然,字句如珠,文字像游鱼一样自由游弋,使人读起来如沐春风、似饮甘泉一样酣畅。刘勰在《文心雕龙》一文中说“言以文远”。《心》书,之所以吸引众多读者,有广为流传的价值,除了内容之外,其重要之一就是文章富有文采。文采靠的是语言表达。语言最珍贵的是它的内在美。《心》书用优美的文字,叙述平常人的事,平实朴素中见真情,但又不乏平添“精彩”“亮丽”之笔。作者善于联想,运用比喻、排比、描写;引用和化用古诗词,注入人文精神,增加文化含量;善用铺垫、映衬,巧用仿拟;运用层递和对比;长短结合,整散并举的句子等等,使文章逻辑严谨,行文流畅,通俗质朴,情浓气足,铜镜照神,文气沛然。

特别是,在中央大力提倡重视家风、家教的今天,这部力作的产生,正是应和了时代的呼唤。

我推荐这本书,就是希望有机会读到这本书的朋友,能通过《心》反思自己,对人生有新的顿悟……

(编辑:超君)

 

相关阅读: 赵铁胜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