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连城市公共交通首批氢燃料电池公交车上线通车

  来源:记者张添强王磊2021-03-30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未来,大连自贸片区将继续加快制度集成创新步伐,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经济体制,努力当好新时代大连发展开路先锋,努力形成面向东北亚开放合作的战略高地

    3月30日,大连首批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在大连自贸片区(保税区)正式上线,将正式承担大连自贸片区(保税区)管委会至东风日产、二十里堡至松树沟(大连大学)两条公交线路的日常运营任务。随着大连自贸片区(保税区)管委会领导将首批10台氢燃料电池公交车钥匙交予大连交运集团,标志着辽宁大连城市公共交通事业进入崭新“氢能时代”,擘画出一幅“安全、便捷、经济、舒适、环保”的未来出行场景,同时也标志着大连市氢能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同日,由中石化北方能源公司投资建设的二十里堡环普综合能源补给中心也在自贸片区举行奠基仪式。大连市氢能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大连市发改委、市交通运输局、市住建局领导,金普新区管委会及相关部门领导、自贸片区管委会及相关部门领导、中石化领导、华谊控股领导和大连交运集团职工等三百余人与自贸片区市民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辽宁大连城市公共交通首批氢燃料电池公交车上线通车

大连交运集团还将以此为契机,结合“数字交运”体系建设工作,依托“数字交运新能源车辆运维管理体系平台”,对新能源车辆电气和车载系统,进行“智能化管理”和“精细化运作”,同时进行氢能应用数据采集、分析,为下一步氢能利用技术研发和规模化应用提供大数据支撑。

辽宁大连城市公共交通首批氢燃料电池公交车上线通车

辽宁大连城市公共交通首批氢燃料电池公交车上线通车

自贸片区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线路,是大连市氢能产业成功开辟的首个细分行业应用场景。自贸片区与中石化北方能源合作建成的东北地区首座“五位一体”盛港综合能源补给中心,以及新建的环普综合能源补给中心,将为氢燃料电池公交车运营提供加氢保障,并将发挥中石化专业优势,打造“气、站、车”于一体的氢能产业全链条发展模式,实现氢气“制储运加”全方位布局,共建氢能产业生态圈。

辽宁大连城市公共交通首批氢燃料电池公交车上线通车

2020年,大连市委、市政府作出“大力发展氢能产业”的重大战略决策,确立“以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为突破口,提前谋划布局氢能产业”总体思路,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担任“大连市氢能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围绕氢能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构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和消费市场培育三项重点工作发力并取得重大突破。先后陆续印发出台加快培育氢能产业系列文件以及相关产业标准;推动设立NGO组织,初步搭建起了推动氢能产业发展的产业生态环境。同时加快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年产5万吨车用高纯度、低成本氢气提纯项目将于年内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可满足5000辆氢燃料电池商用车满负荷运行;消费市场培育方面,正在围绕商用氢燃料电池汽车、氢能船舶、氢能电站、氢能社区等多个应用场景展开布局。

辽宁大连城市公共交通首批氢燃料电池公交车上线通车

 根据最新规划,我国将要在10年内实现碳排放达峰、40年内实现碳中和。作为新能源家族的重要一员,对氢燃料的合理利用是世界各国竞相研究的重要科技高地,特别是在交通领域,氢能开发已经成为重要的产业发展方向,得到了普遍应用。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具有加氢快、容量大、零排放、无污染、更纯净的特点,在长距离、重载、低温运行等方面具备超过普通纯电动车的趋势。专家表示,未来,氢能会在轮船、火车、飞机这些重载长途交通方式中大展身手。

辽宁大连城市公共交通首批氢燃料电池公交车上线通车

作为改革“试验田”和开放新高地,大连自贸试验区(保税区)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凭借以汽车及零部件集群、先进装备制造业集群为代表的产业基础优势,借助大连港等丰富的应用场景,依托大连自贸片区的制度创新优势,先行先试、抢先布局,以技术研发为突破口,以生产制造为推动力,以示范应用为先导,依托二十里堡氢能产业园,培育氢能产业链条式发展。目前已经与中石化等央企,东芝等国际知名企业,洺源科技等高新技术企业,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推动氢能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项目建设及人才培养,检验检测集团氢能检测中心、创为氢能汽车牵引电机等项目相继落地,绿色能源综合示范应用、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预计“十四五”期间实现氢能产值约200亿元。未来,大连自贸片区将继续加快制度集成创新步伐,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经济体制,努力当好新时代大连发展开路先锋,努力形成面向东北亚开放合作的战略高地。(图/张添强 通讯员王磊)

(编辑:鑫果)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