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国东
退休以后,淡出主流社会,从“旁观者”角度再回首人生,有许多新的顿悟。感到人往往活明白了,恰恰又什么都晚了。我想,应该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告诉孙子,可是,当时他才两岁,还无法跟他交流。2009年春节刚过,因为有感于一位同事40多岁就得了脑血栓,说话困难,我就想我都60岁了,假如哪天有了不测,岂不是一肚子话就没机会跟孙子说了。于是,我决定把想跟孙子说的话先写下来——于是,我连续伏案18天,倾注全部心血和爱,引经据典,现身说法,写了20多万字的“遗嘱”。
这就是我写家训《心田留与子孙耕》最初始的原因。
“家训”在正式出版前,曾先在一些亲友中流传,广泛征求意见。因为索取的人多,我自己先后印了三次,3000册。得到许多人的认可,是我原先没有想到的。
我送给同事一个在市实验中学读书的孩子一本,竟然在全班争相传抄,有一个孩子把书借回家,想让妈妈把全书复印下来。有一位离异后的农村妇女,说如果她能早看到这本书,或许不会离婚,竟骑车往返乡下一百多里找到前夫要了一万元钱,让她的老师转给我,希望多印一些惠及更多的人。家乡邮电局退休的老书记王惠英同志,已近耄耋之年,看了这本书,竟然针对书中三十六篇文章,对应着写了三十六首诗,还打印出来订成小册子送给我,表示对“家训”的肯定和褒扬。某医院的骨科主任看到这本书,竟给全科同志每人送一本,期望有助提升他们的品格,并且让每个同志都写了读后感。还有一些单位,分别买了几百本,做职工培训教材。
在这个过程中,我特别感动于读者对我的指导和鼓励。
如江苏无锡的严琪坤先生,我的每个版本他都认真读过,一次信里给我提出20多条意见,包括哪里错了一个标点都细心指出来,我非常感激。如龙江县作家协会主席陈雪梅,提出修改意见,包括目录排序都提出建议。龙江县委宣传部退休的老部长赵铁胜先生,七十八岁高龄了,看到我的书,四处奔走,在朋友圈里积极推荐。
读者对我的信任和支持,使我深深感到,这已经不是我个人在努力锤炼一本书,而是作为一项社会工程,寄托着全社会的关爱和期待!于是,又用六年时间,虚心又有主见地汲取大家意见,字斟句酌,精心润色,不断地完善修改。尽管永远也达不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我尽力了,心里也就踏实许多。
2015年3月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给予正式出版,在全国发行。相继有京东网、淘宝网、天猫网等几十个网站、数百家网店在介绍、营销这部书。甚至有的有声读物网站在私自热播这本“家训”全文。
2017年5月7日,在北京以“弘扬家庭文化 传承民族血脉”为主题的《心田留与子孙耕》研讨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心田留与子孙耕》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思想深邃,内容精粹,是一部砥砺青少年成长成才的优秀教育读物。特别是国务院参事忽培元同志在《心田留与子孙耕》作品研讨会上说:“我们应该先讲正确的话,再讲精彩的话。我认为《心田留与子孙耕》里讲得很正确,其中更不乏精彩!严格说,这既是一个大散文,也是一个大传记,是一个人从心灵里流淌出来的充满钙质和维生素的一种能养人的书,能育人的书。这是一部人生教科书!青少年可以读,包括老年也可以读后自我检点,产生共鸣,促使老人在后人面前起榜样作用。总之,我觉得应该写一篇文章来推荐这部书。”
同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由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促进会等部门组织的“第三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高峰论坛”上,《心田留与子孙耕》被评为中国传承传统文化优秀成果金奖。
2017年末,家乡齐齐哈尔市在第三届文艺奖评中,授予我“文艺突出贡献奖”。
2018年4月,齐齐哈尔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通过文件形式,把《心田留与子孙耕》作为关心青少年成长励志读本,向全市七区九县推荐,希望这部书能走进千家万户······
2018年5月,在文化部中国文化进万家工作委员会、中国文联《神州》杂志社、《作家报》社等部门主办的践行中国梦全国优秀文艺作品征评活动颁奖典礼上,《心田留与子孙耕》这部书荣获一等奖。同时,中国现代文学艺术促进会执行主席林膑在《中国现代文化报》以《丹心昭后世 碧血润心田——访<心田留与子孙耕>作者、著名作家房国东》为题,做了长篇报导。
期间,先后有《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文艺报》《文化报》《作家报》等几十家报刊网络媒体做了报道。齐齐哈尔市文联也在文艺网络平台上积极推荐。齐齐哈尔市报社、电台、电视台连续做了专题采访。有一位79岁的读者给电台专题播音的现场打电话,说我说出了千千万万爷爷奶奶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话,还在电话里给我鞠躬,表示感谢,让我十分感动。
这里,我简要地选择一些读者朋友的感言,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谢忱——
来自河南的一位编辑罗文说——先生的书就是一个很好的人生向导。先生把个人几十年的人生经验、感悟写下来,成为了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书中涉及学习、求职、交友、处世、理财、婚恋、健康、孝道、信仰等等几乎人生所要经历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一部指引人生前进的百科全书,真乃现代人生宝典也,必将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
龙江县委宣传部退休的老部长赵铁胜先生在《鹤城晚报》撰文——房国东同志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写出最痛彻的人生体验——《心田留与子孙耕》,用这部丰厚的精神财富养育连绵的子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作者虽然是写给自己孙孙“一个人看的”家训,但依我看,它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它是部闪烁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光芒的新作,是关心下一代最现实的一部教科书。
大庆市著名作家董谦评到 ——作者选择的角度独特,以当代版传世家训的形式,把自己的人生体验与小孙孙当做第一叙述对象,名曰“写给一个人看的书“,其实他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子孙后代,还在关注更多个家庭更多个子孙后代。何况这部书还不仅仅是给一个层面上人看的,孩子看了知道自己怎么成长成才,父母看了知道怎么引导子女,年轻人看了能修养自己德行,老同志看了能反思自己的人生。机关干部,学校老师,企业经理,在校学生,谁都能从这“教子箴言,修身秘笈”中得到启迪。
龙江县作家协会主席陈雪梅写到——本书不仅内容丰富、论述精辟深邃,而且在字里行间充满了爱。在书的几乎每个章节,我们都能领会到作者言传身教的真情道白。这本“家训”,体现了作者一颗爱国者的赤子之心。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在如今的中国已势在必行了。道德的缺失、爱国情怀的淡薄、人性本真的迷失,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到了该挽救的地步了。房老师为一个刚满两周岁的孙儿提出民族感情、社会责任心、对祖国的忠诚和博爱情结,是诚训、是忠告、是希望、是呼吁,看出作者对传统美德和爱国教育该从娃娃抓起的一片苦心。
龙江一中高二六班同学胡少龙在读书心得中写道——近来,《心田留与子孙耕》在班内引起了一阵狂潮,更在社会带来一片热议,虽说这是一部为了三岁的孙子小阔阔而写的传世家训,更是一部教育我们的修身秘笈,一部启迪我们的教子箴言,一部回报社会的立世通鉴,同时也是教育界的一炬明灯。总之,它打动了我们太多,启迪了我们愈深。真乃一部前进道路的百科全书。······
退休校长 刘清渠——本书站在新时代的高处,并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丰厚的土壤中,借鉴古今中外之先例,集作者六十年人生经验与智慧,把内心珍藏的千言万语,天地大爱,全都囊括于这本书中。既为心爱的小孙子指出了人生奋进的目标与方向,也指出了到达目标的具体步骤与方法,方方面面,条条缕缕,殷殷垂教,关爱备至,为使其成才可谓用心之良苦。
葫芦岛银行 张慧——拜读老师之家训如醍醐灌顶,心中曾经的迷茫也豁然开朗,此书也定将代代传承,引领我们走向各自的人生之路,收获累累成果。
北京的一位博友【 ZLTTFLHT 】认为——先生心血凝就教子篇。书中没有泛泛的大道理,也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言必出自肺腑,字字饱蕴真情,以自己六十年来的功过得失为鉴,把他对大千世界不懈求索悟得的关于人生的感悟凝聚在笔端,循循善诱,现身说法,将深邃的思想和圆熟的人生经验留给子孙,句句语重心长,感人肺腑。
一位叫 【夏日麽麽茶】 的大学生博友说 ——此书句句真言,是许多书都不可比的。因为很多书都只局限于说理,枯燥无味,举的事例感觉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不真实。而伯伯的书用自己的真实生活经历,细腻透彻地给我们年轻人上了三十六节生动的人生教育课。大学和社会有些脱节,在学校里就是学习专业知识,很少能体会得到社会的复杂与人际关系的微妙。这本书让我对社会又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读了这本书,我开始认真思考和规划自己的人生······
家长 边春红——其实为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健康。可是,如何教育好现代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却是我们年轻家长最头痛的问题。《心田留与子孙耕》正如一盏明灯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光明道路。
职工 南淑云——一本好书可以引领一个时代,一本好书可以开拓一个未来,一本好书可以让盲从的心灵得到慰藉,一本好书可以让曲解的灵魂得到缓释!我不敢全然肯定这本书是如此的神圣,但至少她的确在我的心中留下了铿锵的一笔!
陪读母亲 黄春凤—— 我觉得《心田留与子孙耕》这本人生哲学宝典,就像一面照妖镜,只要我们肯照自己,往前一站,是人是妖,一照便知;是修、是混,自己心中已然有数。
退休干部 孙占杰——这本“家训”倘能普及,进入亿万家庭,对当前的社会,有匡扶道德、救世易俗的意义。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家长与教师合作管理委员会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东北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赵刚教授认为:“这些写给他孙儿的‘私房话’,可谓一种现代版的传世家训。其生命意义与活力在于给许多爱而无方、教而无术的家长提供了一部可读、可亲、可近的优秀家庭教育读物;对许多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不愧是一部指导人生方向的宝典。”他说:“这部书得以面世,无疑对丰富家文化宝库,对推动家庭教育,有积极意义。”
《父母课堂》的编辑在给我的信中说:“这些隽永如流水一般的文字,无时无刻不向我们昭示着人生智慧。我从中看到了您对孙辈最朴实真挚的情感和最殷切的期望。这本著作不仅是您送给孙子的金玉良言,也让每一个读过它的人受益匪浅。我相信它会像灯塔一样为许多年轻人指明人生的方向。”
已是89岁高龄,曾荣获中央宣传部授予“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奖章、国防大学授予“优秀导师”奖牌、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两次授予“先进个人”表彰的井冈山革命老前辈毛秉华先生,看了我的书,为我题写了“《心田留与子孙耕》是关心下一代教学的珍品”的赠言。
2015年3月12日,老一辈摄影家、前新华社资深记者杨宝坤先生在写给我的信里说:“望教育、出版界能重视起先生这部书,愿先生的书早日走进千家万户,则我们的家庭、国家、甚至世界,和谐万事兴的美梦一定能实现。”
迄今我已经收到读者几十万字的感言。有了这些肯定和鼓励,固然令我感到欣慰,说明这本书基本还是成功的。但是,令我欣慰的同时,压力反而很大。我知道,书的品质提高是无止境的,我不能满足于现状,必须不断改进,力求给社会留下一部精品。所以,我又不断站在“读者”的角度,无数次再做审视、推敲,字斟句酌,对自己的书进行修订,哪怕改一个字,补充几句话,也感到是一种释怀。
有人问我,在短短时间里写成这部书,而且得到读者很高的评价,可以谈谈自己是怎么做到的吗?
我认真想了想,有几点感悟,愿意与朋友分享。
首先,没有对生活深刻的认识和感受,是写不出来的。而对生活的感悟又是以丰富的生活阅历为前提的。要想写出好作品,必须有丰厚的生活积累,有对生活的感悟力。我到60岁,当过农民、教过书,当过文化干部、企业高管、银行行长,38岁上的大学,为工作搬过20多次家,经历了许多坎坷和磨难。退休后回首往事,有太多遗憾,太多感慨,甚至对一些过去的观点有颠覆性认识。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而思想的深邃决定着作品的深度。文章之势,不在于驾驭文字的功夫,而在于为文者的见地、胸怀和气度。正所谓“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写作的基础,是人格、内美的修炼。写作功底,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而这些正是我创作这本书思想上的奠基。
其次,创作要有激情。而激情源于爱。如果不爱生活,不爱家乡,你就不会有表现她的激情,不会产生创作冲动。爱,是作家最宝贵的品质之一。我当初写“家训”的时候,就是源于对孙子的爱,好像孙子就站在自己旁边,而自己不抓紧说就会没机会了,于是,思接古今,放怀天地,倾心注爱,秉笔疾书,一口气写下了这二十多万字的“遗嘱”。
其三,“平实自然为好”,是我对写作技巧的理解。文章的优劣,不仅取决于文字是否优美,更应强调通过文字让读者感受得到那“力透纸背”的浓烈情感和畅达的思绪,能感染和激励读者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写作风格。我写的这篇“家训”,在有些人看来,不过就是一番家常话罢了。我爱好写作多年,慢慢感悟,认识到为文要平实质朴、通俗易懂、观点鲜明,反对卖弄文笔、故作高深。古人云“文章极处无奇巧”,“书出于无意乃佳”,放下“刻意为文”的架子,如平时说话一般娓娓道来,“天然去雕饰”,这正是我努力要达到的境界。
其四,创作是艰苦的,更是严肃的。我们既然写出来是给别人看的,就一定要尊重读者,把更好的东西拿给别人看。我个人认为,是作者本身的思想境界和文学鉴赏力,决定着自己作品的品位。从思想上,我受到党多年的培养教育,在大学期间学的是思想政治系,加之读过很多古先贤的作品,我自信自己在价值观和思想方法方面没有问题。从艺术表现力方面,我自己爱好读书和写作五十多年,特别是在文化馆的八年里,主抓业务,曾恶补过文艺戏剧理论,审稿编刊,审定文艺节目等,得到一些锻炼,自信还是有一定文学鉴赏力的。我敢说,经过反复修订,我的书起码有五点可以肯定:一是真情,爷孙大爱、至深感情力透纸背;二是真话,言由衷发,观点真实,没有套话空话;三是真实,爷爷嘱孙,现身说法,亲切可信;四是真切,条分缕析说理比较透彻。五是真功,即语言的平实,逻辑的严谨,文思的畅达,是经得住挑剔的。书中每个字都浸入我的真情,每个观点都是我对人生最真切的感悟,句句是我血管里汩汩流出的血……
总之,有了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才有得可写;有了创作激情才肯去写;有了一定写作技巧才会写;有了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才能写出精品。写作是对所学知识的最好整合,是对思维、语言、观察力、思考力、联想力、创造力的综合训练,是一种极好的学习方式。而且,写作会“逼迫”一个人随时进入思考状态,能使人思维精确。通过写作,可以提炼生活,透视生活本质,使自己对人生有更深切的理解和感悟。五十多年前我从当生产队社员的时候,就喜欢看书,看到好句子就要记下来,一边铲地,一边在心里默诵、揣摩,慢慢熟化于心。读书的习惯伴随我至今。当要给孙子留“遗嘱”的时候,往日的这些积累一下子激活了!一肚子的话,恨不得倾囊倒出!——如今,如果拙作能造福后世,为后来人留下一片可供他们勤奋耕耘的“心田”,不日能收获属于他们自己的智慧之果,则是我莫大的快慰……
我衷心感谢读者朋友、专家对我的鼓励和支持,我也感谢家乡养育了我,感谢在我成长中给予我关怀和指导的许多恩师和领导,没有你们的养育,我不会有这样的成果。
中央两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要“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推出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
我自信《心田留与子孙耕》就是一部把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生活细节、可以涵育人心的作品!是践行习近平主席关于关心下一代、注重家风建设,传承、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具体“抓手”,一定不会愧对读者的厚爱。
《心田留与子孙耕》是我奉献给这个世界最好的礼物,我期待与更多的人以书结缘……
(编辑: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