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上新 “今注本” 计划2024年出版全书

  来源:经济参考报周宁 李会平 黄可欣 许放生2021-09-27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由中华文化促进会主持编纂的《今注本二十四史》编纂出版工程获阶段性进展。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记者9月25日在第十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
 由中华文化促进会主持编纂的《今注本二十四史》编纂出版工程获阶段性进展。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记者9月25日在第十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期间举办的《今注本二十四史》(下称《今注本》)编纂出版工程媒体见面会上了解到,历时27年之久的《今注本》各史注释和校勘已基本完成,目前已出版包括《北史》在内的13部史书,全书计划在2024年出版。

  专家认为,《今注本》改变了《二十四史》仅前四史有残缺古注,其余各史均无注释的现状,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今注本》也架设起了中国古今和中外交流的桥梁,对提升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9月25日,《今注本》编纂出版工程媒体见面会在深圳召开。记者 许放生 摄

  300余位史学家倾心编纂 《今注本》融通古代典籍与现代诠释为一体

  “《今注本》基于‘二十四史’而编纂,开‘史家注史’的先河。” 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今注本二十四史》出品人王石说,《今注本》注入了近代以来不同史学家对二十四史的研究成果,融古代典籍与现代诠释为一体,开笔之时被誉为“中国文化三峡工程”。

  二十四史,也称“正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的总称。资料显示,二十四史共计 3217卷,约 3700 万字。记述范围自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明末崇祯皇帝止,涵盖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内容。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此前,“二十四史”曾有三次大规模整理:乾隆四年“钦定”的“武英殿本”;上世纪30年代商务印书馆印行的“百衲本”;1958年至1974年中华书局修缉出版的“点校本”。“《今注本》编纂工作始于1994年,是第四次对“正史”文献进行大规模整理。在张政烺、何兹全等史学名家带领下,中华文促会联合60多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300多位历史学家共同参与。《今注本》将形成精校精注的 24 种正史共 600 册,总计约1.4亿字(校勘注释约1亿字)。”《今注本》执行总编纂孙晓介绍。

  9月25日,《今注本二十四史》执行总编纂孙晓在《今注本》编纂出版工程媒体见面会上发表讲话。记者 许放生 摄

  孙晓介绍,《今注本》以各史最佳存世版本为底本,吸收当代史学研究成果、近现代考古成果以及金石碑刻等资料,对“二十四史”进行全面系统的注释、校勘和标点,突出“史家注史”的特点。“每部史书的教助团队由多位学有专长的专家组成,除了纪、传等部分有相关的历史研究学者负责之外,其他如《天文志》《律历志》《乐志》《舆服志》等,亦有研究天文学史、音乐史、服饰史等领域的专科学者负责。”

  9月25日,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今注本二十四史》出品人王石在《今注本》编纂出版工程媒体见面会上发表讲话。记者 许放生 摄

  “由于《二十四史》仅前四史有残缺古注,且是文言文,对读者和历史研究者来说,阅读难度极为大”。王石说,有位史学家透露中国读完《二十四史》的人数不超过个位数。为此,编纂者把重要的注解都放入《今注本》,历史上的一个词、一件事,都能找到关于它的所有记载。“《今注本》或将是读者入门‘二十四史’的‘钥匙’。”

  “相比之前的版本,《今注本》将最新的考古发现加入其中,具有显著的时代优势。”孙晓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在吸收体现历代史学的同时,将考古成果、出土文献、碑刻资料、域外汉籍等新建材料纳入注释。例如,2017年,在四川眉山江口镇的考古成果,被添加到《今注本明史》。此外,《今注本》加入了图画注解二十四史,图画来源皆依据考古文物。

  值得一提的是,《今注本》编纂中保留了“二十四史”原文。据悉,魏晋时期地理学家、《史记》注释家之一裴秀主张古籍注释须注不破笺,即注释时不得改动原文。王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二十四史》作者多为历代文史大家,文学价值极高,《史记》的文学、史学价值被古今文人推崇,鲁迅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如果都以白话文出版,读者难以体会到“绝唱”的魅力。我国著名学者刘梦溪先生曾讲过,“白话不可逆,文言不可废”。为此,《今注本》保留了“二十四史”文本原有的文体。

  27年艰辛:史料浩繁 20位史学大师相继离世

  “此前《二十四史》注释不全,阅读与研究都存在较大障碍,所以在1994年,中华文促会经有关政府部门批准,组织了300余名学者开始主持编纂《今注本》,对二十四史作全面系统的注释。”孙晓说。

  “《今注本》编纂过程非常艰辛,工作量、所用时间都远超想象。”王石感慨道,“编纂《今注本》要把五六代学者对二十四史的研究成果加以整合,工作量极为庞大。同时,二十四史资料浩繁、年代久远,错误较多,这需要逐字逐句认真核校,注释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王石告诉记者,当初之所以接下这个艰巨的项目,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各个断代史的最好学者们当时已年近70岁,他们的学术造诣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若他们一旦谢世,会带走与生命同样宝贵的学识和知识。

  “由于工作量巨大,原本以为四、五年就能完成的编纂工作,一干就是27年。”王石说,“其间,顾问、总编纂及各史主编中已有20位已经离世。全书总编纂张政烺弥留之际,唇间微弱的话语是‘咱们的书怎么样了?’可以说,我们趁史学大师健在时进行‘抢救式’编纂。”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邓小南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感慨,一代又一代史学家在二十七、八年的时间里,呕心沥血地坚持编纂工作并赓续推行,缘于他们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也正体现了当代史学家们的责任感与担当。

  “作为主事者,我时常对此感到愧疚。”王石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因工程规模大,耗时长,经费是大难题,而主持编纂的中华文促会是民间组织,经费不足,且无法获得社科基金待遇,“这使得我们的编纂之路非常坎坷,2020年才正式进入出版阶段”。

  2020年,深圳华侨城集团出资1.3亿元人民币,联合出品《今注本》。“响应中央‘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号召,是我们应有的担当。企业、学界、文化机构多元融合,共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华侨城文化集团董事长胡梅林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今注本三国志》《今注本宋书》《今注本南齐书》等13部(173册)新作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600册拟于四年内序次出齐。已出版的两批“今注本”,先后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2020年度重大成果”和中国历史研究院颁发的“全国主要史学研究与教学机构2020-2021年年度重大成果奖”。《今注本史记》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

  “《今注本》的成功编纂与出版,离不开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王石回望二十多年的编纂历程时表示,无论是联合60多家高校与研究机构参与编纂,还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腾讯集团的协助加入,体现了我国古籍研究与文化产业链接合作的重要性。为与新时代相适应,中华文促会与腾讯集团就合作出版电子版本和相关文创产品达成协议。

  架设古今中外交流桥梁 弘扬中华文明传统文化

  “《今注本》不仅是一部庞大的文史书系,而且是一次融通古今文化的标志性成果。”受访专家一致认为,《今注本》架设起了中国古今和中外交流的桥梁,对提升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十四史是中华历史的骨干。”孙晓认为,历史文化维系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先贤们为让东方土地上的人类文明成果长期保存和发展,很早就自觉地组织锻造一条强大的无缝连接的历史链条。这个历史链条的核心是由《史记》《汉书》《明史》等二十四部史书构成的“正史”。

  在王石看来,中华文化没有中断,首先是历史没有中断。所谓的中国智慧,其实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古人云‘六经皆史’即是此意。《今注本》不仅是一部庞大的文史书系,更是融通古代典籍与现代诠释的了不起的文化成就。它的编纂出版,有望再次唤起国人的历史意识和读史热忱。

  “《今注本》以适应现代阅读需求整理和改造‘二十四史’、实现‘二十四史’现代化的大型文化项目, 其庞大而系统的校注工作,为今人阅读和理解古史的扫除障碍,架起沟通古今的桥梁。”《今注本二十四史》编纂委员会秘书长赵凯称。

  “《今注本》在点注本的基础上,沿着同样的精神原则与方向,使我国古典文献为今人所理解、为今日所利用。”邓小南在接受记者专访时称,同时,《今注本》是中国史学界通力合作的重大成果,代表了当代史学研究的高水准。

  我国著名秦汉史研究专家朱绍侯表示,研究中国文化,必须先研究“二十四史”。《今注本》应传播到世界各国,对弘扬中华民族5000年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编辑:映雪)


《二十四史》上新 “今注本” 计划2024年出版全书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