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中国通”最自豪的头衔是“洋雷锋”

  来源:新华社国际部制作2021-10-04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新华社伦敦10月3日电 他生在法国、身在英国,最自豪的头衔却是中国朋友口中的“洋雷锋”;他的本名是让-克里斯托夫·伊瑟,但他更乐意对外使用自己的中文名“易思”;他能说一口流利汉语,用二十多年的亲身经历认知中国。

这位“中国通”最自豪的头衔是“洋雷锋”

这位“中国通”最自豪的头衔是“洋雷锋”

新华社伦敦10月3日电 他生在法国、身在英国,最自豪的头衔却是中国朋友口中的“洋雷锋”;他的本名是让-克里斯托夫·伊瑟,但他更乐意对外使用自己的中文名“易思”;他能说一口流利汉语,用二十多年的亲身经历认知中国。

  在英国近期一场线上交流活动中,英国皇家东西方战略研究所主席易思再一次讲述了自己一家与新中国的缘分和情谊。

  易思在英国皇家东西方战略研究所。(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文化处供图)

  一张珍藏多年的登记表

  易思家中至今还珍藏一张邓小平青年时代在法国钢铁厂工作时的登记表。上世纪初,他曾祖父的工厂曾接收中国青年勤工俭学。他的家族还曾参与筹建里昂中法大学。

  “我很小听祖母讲过这些事,对于自己家族的这段历史渊源感到很自豪。”易思说。

  邓小平青年时代在法国钢铁厂工作时的登记表。(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文化处供图)

  这段家族历史激发了易思对中国的浓厚兴趣。他很早就开始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等方方面面。他当过外交官,曾在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工作;他也搞过经济,在牛津大学治学。直到1997年,30岁的他首次以学者身份应邀访华,一下子开启了与中国长达二十多年的紧密互动。

  他频繁赴华工作,除了以清华大学访问学者、人民大学客座教授等身份参与学术交流,他还为很多省市级政府担任过外商投资顾问。

  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文化公参于芃说,这些年来,易思通过学术交流、招商引资、建言献策等形式参与和助力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特殊经历也让他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都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中国是一个非常民主的国家。这是符合中国特色、适用于中国国情的民主。”易思说。

  易思介绍,他目前正在撰写一本书,希望对外国读者详细介绍他所了解的中国民主,包括他本人多年来在长春、上海等多地亲眼观察、亲身了解的中国政治协商制度。

  一份特殊的“入党报告”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不会有中国今天的成就。”易思说。

  他说,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政党,一百年来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实现了在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奇迹般的目标”。

  在他看来,在中共领导下,今天的中国也不断向世界展现着大国担当:“通过‘一带一路’合作,中国把共同繁荣的机会也带给其他国家”;新冠疫情以来,中国不仅积极应对疫情,还投资研发疫苗,践行疫苗公平分配,对外捐助和供应新冠疫苗,“是值得西方国家学习的抗疫典范”。

  易思的入党报告。(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文化处供图)

  易思1999年在英国用中文写了一份“入党报告”,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当时写下的这些话语,至今仍可表达他的心声:“为了实现我们建立一个更加美好世界的理想将选择什么样的道路?中国就是答案……有些人会问我,作为一个法国人,为什么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我觉得我是一个世界公民,通过我最亲近的朋友,我发觉我的心同中国更近了。”

  一张“洋雷锋”的荣誉证书

  一张印有雷锋头像的证书上写着:“雷锋精神 宏扬四海”。颁发时间是1999年3月30日。

  这是易思在中国多年来最珍视的回忆之一。

  共青团抚顺市委员会和青年联合会授予易思的“雷锋精神”荣誉证书。(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文化处供图)

  为表彰易思对中国农村贫困妇女和儿童等群体的长期支持和帮助,共青团抚顺市委员会和青年联合会向易思授予了“雷锋精神”荣誉证书。

  “洋雷锋”的荣誉让易思倍感自豪:“雷锋精神是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高贵的品质在中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我看到许多中国年轻人一直在践行雷锋精神。”

  他也希望,通过自己获得这份荣誉的经历,让更多西方朋友了解“中国人的内心力量”。

  易思说,很多外国人不了解中国。比如,他们不清楚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巨大牺牲和付出,这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也未必充分了解,当前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力量。他本人今后会继续为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友好交往贡献力量。(文字记者:张代蕾;视频记者:梁希之、张代蕾、报道员梁爽、报道员阿力米热·艾克拜尔;剪辑:王玉珏  鸣谢: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文化处)

编辑:月儿



这位“中国通”最自豪的头衔是“洋雷锋”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