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可以“坐下”的城市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郑萍萍2021-10-12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今年8月的一个傍晚,北京东三环辅路人行道上,四位女士挤在一张长椅上聊天。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萍萍/摄前两天去参加一个纪录片节的圆桌论坛,主持人突然问道:对北京这

一座可以“坐下”的城市

今年8月的一个傍晚,北京东三环辅路人行道上,四位女士挤在一张长椅上聊天。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萍萍/摄

前两天去参加一个纪录片节的圆桌论坛,主持人突然问道:对北京这两年的变化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地方吗?这是道“超纲”题,几位嘉宾都没有准备,我也赶紧在记忆中搜索起来,最先蹦出来的答案竟然是“北京街头的椅子多了”。主持人对此没有什么反应,倒是躲在摄像机后的男孩,若有同感地点了点头。我侧身打量了一下他,大约也就二十出头吧。想起自己二十几岁的时候,每日骑着买了又丢、丢了又买的二手自行车,不知疲惫地在城里乱窜,压根儿不会在乎这座城市里,有没有足够的椅子供人休息。

其实,当在街头放慢脚步,常常会看到,一些老人出门时会带上一种集拐杖和椅子功能于一体的工具,但人们大多不会认为是街道或者其他公共空间缺少供他们休息的椅子。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高速运转、充满活力的城市本就不适合步行与驻留,更难以顾及少数老年人的需求,虽然我们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事实上,工业革命前的城市建设,在设计与尺度上将更多的人留在了街道和广场上。但随着工业化和其他社会层面的变革,城市被不断增加的汽车、宽阔的道路和体量巨大的建筑塞满。尤其是汽车的高速行进与步行、驻留对于慢速空间的需求存在着明显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技术与(技术)文明在发展速度上的失调导致城市公共生活的堕落和现代文明的退化”(《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卡尔·曼海姆)。

知乎上,在回答“为什么城市公共区域的凳子总是那么少或者不设凳子”的提问中,多个回答都提到了街道对于流动性的需求。“并非所有的场地都适合或者需要停留,比如熙熙攘攘的车站广场、狭窄的市政道路等,因为本身的空间不够,只能满足首要的通行功能。”

这条发布于2017年的问题得到了数万人的关注。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师,于奥琦在回答中提供了住建部发布的《城市绿地设计规范(2016年修订版)》:城市开放绿地应按游人流量、观景、避风向阳、庇荫、遮雨等因素合理设置园椅或座凳,其数量可根据游人量调整,宜为20~50个/公顷,城市开放绿地的休息座椅旁应按不小于10%的比例设置轮椅停留位置。

虽然这只是一个指导性的规范,但可以看到城市建设对绿地以及休息座椅的数量一直是有要求的,只是包容性与有效性几乎是世界上所有的城市规划者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在一条名为《为什么城市里到处都是不舒服的座椅》的短片中,导演向我们展示了美国座椅的“防御性设计”,比如,街头长椅故意在中间设计一道扶手,是为了避免有人躺在上面长时间占用座椅;地铁站台上用立式靠背替代椅子,是为了减少停留与聚集。“防御性设计”的目的之一,便是防止设计被滥用。

因为缺少合适的公共座椅,人们自发找来各式各样的椅子、沙发——它们常常是一副破旧的模样,歪着腿、裂着口出现在街头巷尾,特别是在老旧城区、边缘地带。这些临时座椅被开发出更多的功能,街边摊贩的饭桌,孩子们的课桌,还有人将几把椅子拴在一起,用来抢占路边的车位。这些椅子弥补了城市公共建设的不足,也给城市带来了一些问题。

在埃及开罗,这些五花八门的椅子被David Puig和Manar Moursi称为“游击主义的椅子”。David Puig和Manar Moursi2001年开始在开罗街头拍摄各式各样的椅子,并聆听人们讲述他们和椅子有关的故事。其中,有一个人在过去的50年里,每天都会坐在开罗的同一个地方,所以,他也成为这个社区的活历史。David Puig和Manar Moursi在名为《人行道沙龙:开罗的1001把街道椅子》的书中写道:开罗是世界上最大的露天椅子博物馆,椅子是开罗公共空间的特色。我们通过这些椅子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话题,包括社会经济问题、人口问题、性别问题等等。

相比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街边的座椅的确是不起眼的存在,不过它却映衬着城市与人之间的关系。1963年,美国著名设计师劳伦斯·哈普林就曾提出,街道座椅设置的数量和品质体现了一个城镇对人文景观的重视。

不久前,英国《卫报》的一篇报道提及,西班牙南部小镇阿尔加正在为当地1400多位居民“每天晚饭后,拖着自家的椅子在街边闲聊”的生活方式“申遗”。镇长何塞·卡洛斯·桑切斯对媒体表示,希望这一习俗能和“Napoli的披萨制作”“芬兰的桑拿文化”一样受到重视与保护,使其免受社交媒体和电视的侵袭。“街边闲聊能够让人身心放松、远离孤独”,不但早已成为当地居民的“共识”,甚至有西班牙的神经科学家提出,西班牙人的长寿秘诀之一便是“话多”。

街头座椅将人们更多地留在了城市的公共空间里,为人们的社会交往增加了机会。我们很难想象在车水马龙、缺少驻留空间的街道上会发生难以忘怀的偶遇与重逢。尽管疫情让我们暂时不得不远离聚集性的消遣与娱乐,但“野餐元年”和“露营元年”的重新发现,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天性里对于公共空间与交往的需求,这多少也是人们聚集到城市中的原因之一。

正像北京街头悄悄增加的座椅,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城市将目光从高楼拉回到了身边的公共座椅——2020年9月,成都市公布了《街道座椅增补提升总体工作方案》;2021年5月,上海静安寺街道成为公共空间休憩座椅优化提升试点,上海宣布力争用3年时间打造“一座可以坐下的城市”;四川省彭州市结合市政基础设施专项提升整治工作,对既有街道座椅进行增补提升,2021年以来,市综合执法局在彭州中心城区增补街道座椅127把……

合理的城市设计不是简单地全盘否定或推倒重建,人群在流动,城市在进化,请给彼此以时间,有一天我们会收获更多可以“坐下”的城市。

  (编辑:映雪)



一座可以“坐下”的城市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