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元旦及习俗
文 | 卫和平
元旦,顾名思义,是公历新一年的第一天,这是一个令人欢庆的节日,很多人都想在新年的第一天给彼此祝福,祝福彼此新的一年有好运的发生。
元旦,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庆贺新年的开始,欢度元旦可说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元旦节的习俗。在我国,元旦节还列入了法定假日。
当然,我国古代的元旦,即是我国现在所称之的春节,与现代我们所称为的元旦是两回事了。
古代中国的元旦日,并非如今通用的“格列历”——公历的1月1日。中国历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殷代在农历十二月初一,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日为元旦,自此历代相沿未改(《史记》)。在当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2天。自西历传入中国以后,元旦一词便专用于新年,传统的旧历年则称春节。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过当时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
在孙中山于1912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改公历1月1日称为岁首“新年”,但仍称“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统一使用“全国年节和纪念日放假办法”,将公历1月1日规定为元旦节,并决定全国在此节放假一天。
现代中国的元旦,除了元旦放假一天外,常常将元旦前或后双休日调整,一般连续休息三天。现代中国对元旦的庆祝较之春节,重要性要小得多。一般机关、企事业会举行年终集体庆祝活动,但民间活动很少。我国对元旦节不如新年重视,所以一般中国元旦节的习俗就是张贴“欢度元旦”。现在比较普遍的就是由团体组织的活动,如元旦联欢会、挂庆祝元旦的标语、或举行集体活动等。以前有组织敲锣打鼓、集体跳民族舞的,现在在电视纪录片上还能看到。到科技发展的今天,就演变为联欢晚会什么的了。近年更是有旅游、聚会等节目,反正元旦这天并没有太多的传统,在这一天放假了,随你怎么玩都行。甚至,元旦这天对年轻一代来说只意味着是一天的假期。
由于元旦是在民国年间才诞生的,并由春节演化而来,所以,在新中国刚刚开始庆祝元旦时,其庆祝的风俗习惯当然大都是类似于春节,或者说是春节的缩小版。虽然沿用了部分传统的庆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杀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会占据多么重要的地位。
我国古代有许多诗人名家都有对元旦的描述。宋吴自牧《梦梁录》中《正月》开篇话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春三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古代元旦有贴春联的习俗。南宋诗人陆游的《已酉元旦》诗:“夜雨解残雪,朝阳开积阴,桃符呵笔写,椒酒过花斜。”宋伯仁《岁旦》诗:“居间无贺客,早起只如常,桃板随人换,梅花隔岁香。”诗中的“桃符”“桃板”即指春联。北宋改革家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一代伟人毛泽东,1930年1月写了一首《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上山下,风展红旗如画。”欣赏这首词,犹如走入一幅壮阔的风景画,全词淋漓酣畅,清新自然,充满了乐观、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942年董必武在重庆写了一首七律《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祝延安景物华。”欣赏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觉得字里行间浸透着诗人对革命事业的一片赤诚。其时抗战维艰,惟有精忠报国,方可期来日乐土安家。诗中所说的“胜利茶”,是当时重庆商店里出售的纸包茶,意在预祝抗日胜利。以新鲜事物为掌故入诗,可见董老对旧体诗的革新意识。
在过去古代,中国传统的庆祝元旦方式也比较热闹,尤其是在农村。每到元旦,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炮竹,杀鸡宰鹅的,拜祭过各方神灵后,就是一家人团圆,聚一餐。
在宋代就有燃放鞭炮,逛年会,吃团圆餐的记载。
北宋吕原明《岁时杂记》中提到:“元旦,京师人家多食索饼,所谓年馎饦,或此之类。”说明当时汴梁百姓会准备面条之类的食物来过年。元旦的习俗逐渐形成。中国古代元旦饮食丰富多彩,《荆楚岁时记》的记述就是集中体现。南朝时荆楚元旦拜贺毕,接着是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五辛盘,椒柏酒。其中饮椒柏酒在民间一直流传下来,明代山东历城、浙江嘉兴均有此传统习俗。北宋《岁时杂记》说:“元旦,京师人家多食索饼,所谓年馎饦,或此之类。”(《岁时广记》卷五引)索饼就是前代的长引。长引是说拉长的东西,索饼指像绳索一样细长的饼,两个名称讲的都是形状细长的食物。由上可知,宋代元旦流行吃面条之类的食品。流传至今的元旦食品要数饺子和年糕了。 饺子:前身是“馄饨”。馄饨是指面食中带馅的食品。
宋代把饺子称为“角子”,元代把饺子叫做“扁食”,可能出自蒙古语。明代的饺子如《正字通》所说,称饺饵、粉角、水饺子、蒸烫面饺。此外,还有水点心等叫法,清代北京旗人还把饺子称作“煮饽饽”。元旦吃饺子兴盛于明清时期的北方。无论是饺子或馄饨,我们今天都很司空见惯。
元旦吃年糕盛行于明清时代,尤以南方流行。将黍粉和糖为糕,叫做“年糕”,有黄色和白色之别。大的一尺见方为“方头糕”,还有像元宝的“糕元宝”,用于除夕供先、亲戚朋友间的互赠。年糕:又称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糯米制成,北方则为黏黍。年糕的历史悠久,汉朝的米糕已有“稻饼”“糕”“饵”“糍”等名称。
要论过去元旦节习俗就多了,吃汤圆、祭祖、放鞭炮、打年糕、赏花灯、杀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元旦的纪念意义及相关的东西都已经忘记了,现在的元旦就和双十一、双十二,一样,成为了不少的商家用来做活动的节日,年终以优惠的力度吸引人群前来购买。
新中国成立后的元旦,虽然不像春节那样隆重,但与农历春节只有一个月时间,人们还是把元旦喜悦一直延续到农历春节。以前,城镇一些十字街口和一些大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大门口,往往会在元旦时用松树枝扎彩门,挂上大红灯笼,写上“庆祝元旦”字样,类似在抗美援朝志愿军胜利归来时,欢迎志愿军的“凯旋门”那样,在那个年代,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有一些条件不错的单位和工厂,举行新年茶话会,晚上在礼堂放场电影或举办文艺晚会。有的单位还给职工发点加餐券或举行会餐。记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原先的工作单位,有一次元旦当天,给每个职工都发了一大饭缸红烧猪大肠和一盆鱼等,几个要好的同事聚在一起,添点素菜粉丝花生米之类,用煤油炉支起火锅,喝个通快。
当然,农村元旦又是一番景象。我国的北方冬季天气寒冷,昼短夜长。从元旦开始,农闲的百姓杀猪宰羊,盘腿坐在土炕上,聊聊家常,不干活,不出门,直到正月十五才结束。因天气寒冷,东北元旦饮食主要以冻品、腌菜、乱炖为主。像冻饺子、酸菜炖粉条、腌雪里红等都是元旦必备的食物。
北京小孩子新年要吃冰糖葫芦,象征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文俗方面:扭秧歌、踩高跷,东北二人转,都会在庙会上接连表演。天津剪窗花,贴对联,文娱活动应接不暇。山东在元旦这一天学生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以期待来年金榜题名。
较之于北方元旦习俗之“俗”,南方元旦的习俗则偏向于“雅”。在江浙一带,元旦时节把竹竿束于草上,点火燃烧,称为“庆田蚕”。绍兴元旦会用“茶碗茶”待客,有的还要放入橄榄和金桔,称为“捧元宝”。
在福建,闽音“春”与“剩”相同,元旦吃饭时要在米饭上插上红纸做的花,俗称“春饭”。春饭是 “年年有余”的象征。在广东,元旦拜年时,长辈会以红包或柑橘赏给晚辈,也是吉祥如意,来年结余的象征。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文化习俗不尽相同,庆祝元旦方式多种多样,充分显示了元旦节日的多样性趣味性,写不完道不尽。
元旦佳节,新的一天新的一年,新的阳光新的面貌,让我们以新的心态迎接新的生活。让我们的日子在这新的一年里欣欣向荣幸福快乐!
卫和平:“老三届”知青,中共党员。安徽肥西化肥厂工程师,已退休。搜狐网博客笔名:庐州。原安徽省哲学学会会员。在职时是肥西县广播电视台特约通讯员。平时喜爱写字,文章散见人民网搜狐网等网站和有关文学平台。
来源 | 同步悦读。
(声明:315记者摄影家网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