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幢乾隆年间的藏书楼走出了活化保护新路

  来源:文汇报王宛艺2022-03-11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书隐楼隐藏在黄浦区的上海老城厢。均本报记者 袁婧摄目前书隐楼抢险维护工程完工,残件管理有序。本报记者 王宛艺位于黄浦区的上海老城厢,弄堂里巷犬牙交错。就在巡道街旁

这幢乾隆年间的藏书楼走出了活化保护新路

书隐楼隐藏在黄浦区的上海老城厢。均本报记者 袁婧摄

这幢乾隆年间的藏书楼走出了活化保护新路

目前书隐楼抢险维护工程完工,残件管理有序。

  本报记者 王宛艺

  位于黄浦区的上海老城厢,弄堂里巷犬牙交错。

  就在巡道街旁一条L型折叠、总长不过百米的天灯弄里,“藏”着一幢老建筑——书隐楼,“明清江南三大藏书楼”之一,也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在这里扎根了250多年,历经风吹日晒,书隐楼外杂草丛生,多数建筑摇摇欲坠。去年11月,经过主管部门、上海黄浦城市更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及专家反复论证,书隐楼的抢险维护工程完工,宅内的残件也得到有序管理。下一步,黄浦区还将进行后续的“修旧如故”。

  放眼上海,老城厢深处文脉蜿蜒,史迹星罗棋布。在旧城改造中保护、活化历史文化风貌,将文物保护、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三者有机结合,书隐楼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其意义远远超出一座建筑、一片街区”。

  一砖一瓦间是历史的回响

  天灯弄77号,书隐楼。五进70余间房,占地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

  据介绍,书隐楼相传为清乾隆年间陆氏家族所建,后为郭万丰船号主人购得,其后裔居住至去年。这里曾是唯一被列入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私宅。

  “书隐楼以栩栩如生的砖雕、木雕而闻名。”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更新设计研究院90后建筑师孙迎喆,去年夏天参与了书隐楼的抢险维护工作。他告诉记者,从东侧正面屏风雕“三星祝寿”,西侧正面屏风雕“八仙游山”上,都能看到雕刻的人物脸部形态各异、神情逼真,“一砖一瓦间是历史的回响”。

  “房子不住人会坏的,住在这里也是为了保护屋子。”在书隐楼纳入旧改征收前,郭誉文曾是该楼唯一的居住者和看护人。凭着信念,她守护着这幢大宅子近20年。在她的记忆中,书隐楼一直没有得到彻底修缮,房屋多数已经摇摇欲坠,四处蔓延的爬藤植物将破损的屋顶、墙面掩盖,院子里杂草丛生。有的楼梯早已腐朽坍塌,“爬都爬不上去了”。还有不少雕花木部件也陆续破裂,散落在地。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结构专业的父亲郭俊纶一直为保护书隐楼奔走呼吁、付出巨大心血,但高昂的维修经费一度是“拦路虎”。

  2019年,书隐楼所在的乔家路地块启动了旧改征收,书隐楼也被纳入征收范围。

  “尽管之前对祖宅的处置方案意见不统一,但这次征收全家人达成了共识——希望这座祖宅能够完整地保留下来。如果方案是要将老宅拆除,即便给予丰厚的补偿款项,我们这些人也不可能签字同意的。”获得全体郭家人首肯后,去年2月,郭阿姨搬离,顺利交房。书隐楼产权收归国有,由政府负责进行修缮保护。

  在“小尺度”上做好文章

  “看到极负盛名的古建筑破败成这样,我既敬畏,也很吃惊。”去年夏天,孙迎喆和同事们头一回踏进这个院子,是为了抢险维护。

  征收工作一结束,相关部门立即开始着手书隐楼的修缮保护工作。即便是抢险维护,也不容马虎,力求全面把握建筑原有完整面貌和历史信息。黄浦城市更新公司通过优化设计方案及施工方案,经历多轮专家评审后,最终确定书隐楼抢险维护工程主要包括搭设钢结构雨棚、残件管理、支撑补强、蚁蛀处理、疏浚与除草、消防及安防6个方面的内容。“彻底修缮前的‘空窗期’内,对书隐楼需要立即进行抢险维护,以免进一步‘恶化’,这是当务之急。”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维护过程中,施工团队始终遵守的,就是不改变文物原状、坚持最小干预、安全性与可逆性原则。譬如为防止书隐楼的木结构建筑保存状况进一步恶化,在存在严重安全隐患部位新增了临时木支撑,也会与原有木桩间脱开一定距离;为老房子“搭雨棚”避雨,施工人员也会在现有的地面底部垫置槽钢,保护地坪;即便是加装监控探头,也是固定在新增木支撑上,“都是为了不破坏原有建筑本体”。

  精细还体现在点滴细节上——台风“烟花”过境,施工团队出于人身安全与文物保护需要,将后楼屋顶的350多片瓦片一片片卸下,整齐码好。

  最难的是钢结构:72根钢结构,最长的有13米,却要从逼仄的只有三四米宽的小弄堂里借角度,一根根人工搬进来,再一根根人工安装。“在这样的‘小尺度’上想要做好文章,无疑考验的是规划、设计水平”。

  会以本真风貌重现老城厢

  大木作构件,细分到牌科、梁枋、搁栅、檩条、椽子等;砖石构件,细到砖雕、石雕、砌块砖等;就连瓦构件中的屋面铺瓦,都有老瓦、新瓦、滴水、望砖等细致分类。这是一张详细的残件分类统计表。四大类下,是数不清的小类目。

  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书隐楼为市级文物保护建筑,散落着不少有价值的残件。抢险施工之前,黄浦区相关部门对保护建筑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包括其现存的原始图纸、文档、资料照片等。对老楼内的一些残件都作了细致分类和收纳。书隐楼的残件主要分布在5个区域,大部分为室内,少量处于室外,识别整理难度极大。

  对此,在提前准备好保存措施,采用底部架空形式与地面进行隔离,防止潮气影响木构件的基础上,施工人员对现场构件一一进行识别,还建立了残件分类统计表,根据统计表对现场残件与一般生活垃圾进行仔细分类识别;对物件进行登记,做好各自的编号标识;对构件表面进行浮灰清理,同步跟进防虫防腐防火措施,方便此后的进一步修缮。

  “建筑、街区是‘活’的,未来在功能上也会关联当下的城市生活,映射城市软实力。”记者采访时,隔一条马路的老街坊说,天灯弄之所以得名,是因为旧时每当夜幕降临,巡道衙门高挂的煤油灯好似天灯,把弄堂照得如同白昼。他们坚信,修复后的书隐楼也一定会以本真的风貌重现老城厢,“毗邻的高楼大厦灯火交织,也一样照着这条小小弄堂,让‘历史的上海’与‘当下的上海’交相辉映”。

编辑:月儿


这幢乾隆年间的藏书楼走出了活化保护新路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