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旅游融入文化元素 94.6%受访者确认会更有吸引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孙山2022-05-20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今年“中国旅游日”的主题为“感悟中华文化,享受美好旅程”。当传统文化与云旅游结合在一起,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本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

 今年“中国旅游日”的主题为“感悟中华文化,享受美好旅程”。当传统文化与云旅游结合在一起,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本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085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3.5%的受访者认为云旅游可以让传统文化更加“活起来”。优秀传统文化是受访者最期待在云旅游中看到的文化元素。94.6%的受访者表示如果在云旅游中融入文化元素,会对自己更有吸引力。

  受访者中,00后占24.9%,90后占40.0%,80后占25.0%,70后占7.4%,60后占2.4%,其他占0.4%。

  83.5%受访者认为云旅游可以让传统文化更加“活起来”

  90后王博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从事运营工作,平时很喜欢逛博物馆。他感觉近些年文博行业发展迅速,线上看展、直播、VR、纪录片等形式,让传统文化更加活泼有趣了。“我有个朋友,以前对看展不是很‘感冒’,但在看了《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后,开始对文博有了浓厚兴趣”。

  在不方便线下看展时,王博经常通过云游的方式,线上逛博物馆,“有的博物馆会开展线上直播和讲解活动,还有视觉动画,能让馆藏宝物‘开口说话’,或者让图纸上的人物动起来。原本静态的文化元素,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很吸引人”。

  调查中,83.5%的受访者认为云旅游可以让传统文化更加“活起来”。

  大学生高茗关注了许多旅游博主,在云游的过程中,了解了很多传统文化,“像景德镇瓷器,以前我只知道古老、有名,但对背后的故事不太了解。通过云游瓷器展,了解了陶瓷的发展阶段、不同时期的制作工艺,有了更加立体的认知”。

  高茗觉得云旅游打破了时空阻隔,让更多的文化旅游资源进入大众视野,“借助丰富的技术手段、视觉呈现方式,云旅游把底蕴深厚的文化资源、当地的民俗风情展示出来。在以后实地旅游时,我也会更愿意多关注这些文化元素”。

  优秀传统文化是受访者最期待在云旅游中看到的文化元素

  90后林璐露对旅游中的文化元素很感兴趣,在实地旅游时她喜欢在当地的街区走一走,和当地人聊聊天,她觉得这是一种感受旅游地文化的重要方式。在云旅游时,她同样希望能了解更多景区背后的文化故事。“像一些古建筑,如果是在实地旅游,我会边看边听讲解,遇到感兴趣的内容,旅游回来后还会查资料。在云游时,我不仅想看古建筑360度的立体图,还想听线上讲解,了解建筑过程、设计思想等”。

  数据显示,94.6%的受访者表示,如果在云旅游中融入文化元素,会对自己更有吸引力。在不同年龄段的受访者中,年龄越低,选择“会”的比例越高。

  高茗感觉在实地旅游时,可能会走马观花地看一看,对旅游地的传统文化元素了解不够深入。在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会有越来越丰富的旅游产品,“一些可以互动的小游戏,让文化元素变得更有趣。再比如,通过数字技术展现历史遗迹在不同时期的变迁,在欣赏的时候,脑海中会浮现很多画面,有穿越的感觉”。

  “‘五一’期间我看了一场凤凰古城的直播,很享受。”林璐露说,当主播身着当地特色民族服装并把镜头对准了古城中的人群时,自己感受到的不仅是风景图,更是充满了人文气息的古城文化。

  林璐露感觉,现在有些传统文化还比较小众,或者存在一定的传播门槛,可以在未来借助更加丰富的展现形式,揭开传统文化的神秘面纱,“用更加接地气的方式,让传统文化更吸引人。这样不仅能让一些高深的文化焕发生机,也有助于青少年了解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

  数据显示,优秀传统文化(68.7%)是受访者最期待在云旅游中看到的文化元素,然后是当地的历史渊源(58.7%)、红色故事(56.7%)。其他还有:风土人情(54.8%)、革命英雄(48.6%)和饮食文化(42.6%)等。

  林璐露期待,传统文化可以和数字技术不断融合发展,创新云旅游呈现形式,更加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文化精髓,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让人们拥有更好的云游体验。

 (编辑:月儿)


云旅游融入文化元素 94.6%受访者确认会更有吸引力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