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实习生 赵一飞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鑫昕)如何更好地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11月19日在四川成都举行的2022亚洲教育论坛年会心理健康分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对做好青少年心理工作提出了诸多见解。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受调查的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林晓东指出,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当学生抑郁、焦虑或悲伤的时候,其记忆力、决断力、注意力、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会严重下降。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周晓林认为,青春期的青少年之间发展存在不均衡,内分泌系统会发生变化,容易造成青少年焦虑、抑郁以及暴力等问题。
周晓林说,快节奏以及内卷使得这些问题更加多样化,当下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重了这些趋势和可能性。
他说,青少年的健康需要全社会的关怀,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动有利于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体系,更加有效地保护他们的心理健康。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林崇德认为,目前,我们对于心理健康的教育认知更能多还停留在防止抑郁症、怎么调解情绪等问题上。
他指出,心理健康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积极的品质。他将乐观、希望、知识、创造力的培养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而不只是防止抑郁症、怎样调解情绪等问题。
大儒心理创始人徐凯文则认为,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2015年,还在北京大学就职的徐凯文提出空心病(价值观缺失、缺乏自我认同、对被评判感到焦虑和恐惧、自我否定的状态)这一概念。
对于价值观的缺失,徐凯文说,良知的内涵包括感恩心、责任心、孝敬心、是非心、恻隐心、羞耻心、宽恕心、诚信心。有的孩子空心了,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孝敬,缺乏责任感,不能明辨是非,缺乏同情心等等。
因此,徐凯文提出,要从传统文化中吸收智慧和养分,来抵御外界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危害。
(编辑:月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