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进一步加大“十四五”期间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力度。
《方案》统筹部署了8项重点工程,包括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工程、中西医协同推进工程、中医药传承创新和现代化工程、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中药质量提升及产业促进工程、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中医药开放发展工程、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点工程,安排了26个建设项目。
破解严重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卡脖子”难题
“中医药作为一个复杂的科学体系,在当下也面临着挑战。”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临床中药学教授、中药调剂标准化研究中心主任翟华强接受人民网“强观察”栏目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医药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高质量中医药产业引擎乏力、缺乏多学科交叉的大型高端科技平台和中医药高层次中青年临床与科研人才等问题。
《方案》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和现代化工程进行了阐述,指出要完善以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技术创新平台为主要支撑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若干中医药相关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医类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30个左右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100个左右国家中医药局重点实验室。
“《方案》通过部署‘扬长补短’的发展策略,统筹力量集中解决重点领域、重要环节的突出问题,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并提出‘强化项目实施’‘做好资金保障’‘加强监测评估’等保障措施,确保重点工程建设任务的顺利推进,有利于解决中医药发展中的掣肘问题,帮助中医药产业再度开拓新局面,为其突破瓶颈‘添柴加火’。”翟华强分析称。
开展对中西医结合有效模式的探索和推广
在中西医协同推进工程方面,《方案》指出,建设50个左右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一批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辐射带动提升区域中西医结合整体水平,并聚焦癌症、心脑血管病等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和传染性疾病,遴选一批项目单位开展中西医联合攻关。
“中西医结合不是中医、西医的简单叠加,而是建立起融合双方优势的现代医学体系。”翟华强说。
对此,翟华强建议,首先要建立、完善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政策体系和管理制度机制,健全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中西医协作医疗模式,将中医纳入多学科会诊体系;其次要加强中西医结合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提升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和水平;此外还要加强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的建设,重视中医药与公共卫生学科的交叉,组织编写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大纲和教材,加强中西医结合师资队伍与高校建设。
加快提升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
《方案》着重强调了“创新”。“强观察”栏目统计发现,全文提及49次“创新”,如“传承创新发展”“坚持守正创新”“健全中医药协同创新体系”等,"可以说,创新已经成为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核心所在。"翟华强进一步解释说。
翟华强表示,近年来,国家一直在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方案》进一步落实产业配套建设,强调了创新对于中医药产业的重要性,建立相关创新机制,将进一步提升中医药产业的科研水平,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中医药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传承是其创新发展的前提。因此,中医药创新首先要在传承好中医药原有独特思维模式和行为范式的基础上,实现新思维、新理论、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的诞生。”翟华强说。
(编辑: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