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学生需要怎样的通识教育?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赵天润 ,王一迪2023-07-13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通讯员 赵天润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一迪)迎接人工智能时代,通识教育未来的重心应在何处?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在7月8日举行的第三届中国通识教育大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通讯员 赵天润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一迪)迎接人工智能时代,通识教育未来的重心应在何处?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在7月8日举行的第三届中国通识教育大会上说,“需要培养学生的可迁移能力。”当日,来自260余所高校的通识教育管理者、通识课程教师、研究学者等600余人齐聚复旦大学,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开展研讨。

徐雷表示,可迁移能力,即注重培养跨界能力、运用诸如批判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双创思维等多种思维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体验中激发创造,在创造中发挥想象。

大数据时代,学生需要怎样的通识教育?

7月8日,第三届中国通识教育大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何种挑战?徐雷举出一例,“给人工智能一本《红楼梦》,只要你能够提出合适的问题,它可以把这本书分析得比人更好,但当你给人工智能一堆白纸,它却写不出《红楼梦》。”

如今,他要给这个例子打上问号,“人工智能的应用以及自我进化的速度是远超人们的想象,我们原以为这个冲击会来得晚一些,但显然现在已经到来了,假以时日,也许人工智能真的可能写出一本《红楼梦》。”

“通识教育理念是为了人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学会从不同的视角和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看待世界。”徐雷认为,冲击之下,不仅需要通识教育,而且还要赋予科技以人文。

如何让科技更人文?在徐雷看来,通识教育是推动人文与科学融合与对话的有效路径。“技术从高度分化逐步走向高度融合,这就要求人文与技术之间保持必要张力,以人文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驾驭’技术的发展,避免人类受到伤害”。

在复旦就有这样一门“明星”通识课程,每次开课选课名额都需要“秒杀”。这就是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金晓峰的“人文的物理学”。

这门课包含着人文的“物理学”与“人文的”物理学双重内涵,即首先是一门关乎力、热、光、电、量子的物理课,但课程也传递这样的信息,即物理学甚至说自然科学,与音乐、绘画、文学类似,都关乎一种对世界秩序的个人眼光,只不过它需要实验加以检验,“形容诗之美,小说之美的那些说法,都可以被移用到对自然科学的形容之上,在清晰、理性和简单之中,科学也蕴含着大美。”金晓峰说。

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说,清华所有大一学生的必修课有一门“写作与沟通”,这也是该校通识课程中的龙头课程。

“我们围绕‘无专业门槛,有学理深度’,培养学生理解、回应当代社会复杂现实的能力与观念,并通过主题式、小班制教学、全过程浸润,以写作为产出进行思维训练,带动更多的老师投入写作课程及通识教学的尝试。”彭刚说,之所以花大力气开这门课,是因为清华的人才培养虽然有很多很好的传统和优势,但也有一些明显的短板,比如写作与沟通能力缺失。

彭刚认为,不会写的主要原因还是思维训练不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很多年轻教师明显感受到了学生的成长和变化。

“新时代的通识教育的核心要素,是要弘扬人文与科学精神,完善人的理性良知和美德,培养推理、辨析、质疑、反思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以学校通识教育新体系建设,特别是新生学院的实践为例,南京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徐骏表示,应当构筑更加丰富多元的通识学习体验,唤醒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素养和潜能,最终促使他们自由和全面发展。

“未来给学生所提供的课程,将是从‘工作餐’到‘自助餐’的转变。即根据学校和学生的不同需求,建立不同的能力模型目标,让学生自主在AI能力模型帮助之下,规划学习路径、自由选修课程。”超星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史超说。

(编辑:月儿)


大数据时代,学生需要怎样的通识教育?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