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节日备受热捧,优秀国风文艺作品频频“出圈”,数字技术助力“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火”起来、“活”起来,不断融入现代生活,增强大众的文化认同感、幸福感。今年全国两会,多位代表委员围绕如何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力量。
“越剧《新龙门客栈》是我们探索创新的一个典型例子,它改变了以往的观剧方式,是带有偶然性的厚积薄发。”在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蔡浙飞看来,剧种的发展始终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守住剧种根脉,融合借鉴其他艺术样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正是越剧的流行密码。
今年两会,蔡浙飞提出全民戏曲的概念,她建议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中小学教育中,从小熏陶培养孩子们,让他们未来既能成为热爱戏曲艺术的观众,更能成为戏曲艺术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全国人大代表、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也注意到传统戏曲展现出的勃勃生机。“近年来,在社交媒体上,古老的黄梅戏正在被越来越多人喜爱。我们更关注年轻人的喜好,通过新媒体、新技术的加持,再通过和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让古老的戏曲艺术焕发新的活力。”
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副院长都海江发现,来故宫参观的游客中,选择身着传统服饰的人不在少数。“悠悠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如何创造蕴含中华文明元素的现代服饰文化?”他在提案中建议,可以组建专业理论研究和创新设计团队,大力培养中华服饰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的优秀人才,运用现代设计的眼光和手法,汲取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设计出具有中华文化元素的现代服饰,帮助大众更好地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也有助于提升中国服饰国际影响力。
同时,新技术不断发展并在各领域广泛应用,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提供了无限可能。
“近年来,国家博物馆不断探索文物活化新模式,充分发挥行业头雁作用,推动更多文物走出库房、走进展厅。”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表示,运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丰富的艺术语言来阐释文物的价值,可以使其具有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让古老的技艺走向更广阔的舞台,焕发出新的时代魅力。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成新湘带来了《推动科技赋能 促进非遗创新发展的建议》。她提出,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内容形态进行创新和转化,创造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数字文化产品;坚持价值导向和技术赋能,进一步加强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凭借“文化+科技”“非遗+科技”提升数字文化产品吸引力,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未来如何更好地“走出去”?“中国文化极具包容性,我们应该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善于创新,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合作,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融合与发展,这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乐团团长赵聪所说,在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当我们内心真正建立起自信并充满力量时,就能够水到渠成地充分展现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
(责任编辑: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