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大慈义工协会薪火宣讲团
人物专访一
作为一名职业记者,我因工作机会结识了蚌埠市大慈义工协会。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生命文化,协会联合多所高校教授及资深专家学者,组建了“蚌埠市大慈义工协会薪火宣讲团”。经过深入交流,我被他们的宏伟蓝图与社会责任感深深打动。因此,希望通过本次专访,与宣讲团副团长魏诗文先生深入对话,带大家一同了解这个充满使命感的团队。

魏诗文,“公益时报-中国殡葬”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华人生死学与生死教育学会会员、蚌埠市殡葬协会会长、蚌埠市大慈义工协会薪火宣讲团副团长。曾任蚌埠市民政局党建办副主任、蚌埠市民政局党建工作指导员等。热爱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和生命文化,致力于相关问题专题研究,以终极视野探究人生的来与去,学习成果得到业内人士的充分肯定,论文《浅谈殡葬服务机构开展生命文化教育的难点、原因及对策》获中国清明网“首届生命文化有奖征文”二等奖。受邀到蚌埠教育学院、安徽汇谷儒学融媒体中心、蚌埠市消防支队、社区、学校等地进行生命文化教育宣讲,反响良好。
20多年前,魏诗文在市民政局的殡葬业务主管科室上班。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的同行,并得知他们创办了《殡葬文化研究》杂志。该杂志设有“墓地寻踪”栏目,他便尝试着就近寻访古人墓地,写成短文投稿,没想到都被采用了。有一段时间,他还把文稿投到民政部主办的《中国社会报》副刊版,同样受到了欢迎。得到这样的信任和鼓励后,魏诗文对“墓地”这样的字眼感到特别亲切,甚至决定把寻访历史文化名人墓地当成一件大事来做。随后,他断断续续历时3年时间,寻访了安徽省内的历史文化名人墓地,并将积累的资料写成文章,结集出版,取名为《江淮陵墓》。寻访历史文化名人的安息之地,追寻他们的生命轨迹,从中获取生命智慧,这本身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事后想来,冥冥之中,魏诗文早就爱上了生命教育。
2007年底,魏诗文听从安排调任殡仪馆工作。刚开始,他一方面被眼前一幕幕悲痛的场景所困扰,另一方面又觉得生死问题是个巨大的谜团,深感解谜的深奥。出于对生死问题的密切关注,他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自学专业书籍,不知不觉走进了生命教育这片神秘的领域。2014年,他得知四川省眉山市殡仪馆作为全国首批殡葬改革示范单位,其获评理由是在全国率先开展生命教育,并得到了民政部领导的充分肯定。2016年和2018年,国家民政部先后联合9部门和16部门发文,其中后一份《关于进一步推动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更清晰地指出了殡葬行业开展生命文化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充分依托殡葬服务纪念设施,建设生命文化教育基地,打造优秀殡葬文化传承平台,弘扬尊重生命、孝老敬亲、厚养薄葬、慎终追远、天人合一等思想文化。”受同行单位的启发,魏诗文尝试将党建与生命教育紧密结合,在自己所在的单位大力推行生命教育。主要做法包括利用馆区长廊建设生命教育宣传长廊,挖掘殡仪馆建筑设施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在遗体告别场所开展生命教育活动,以及“走出去”进行宣讲。通过反复的学习、实践和思考,他的视野不断开阔,思路也日益清晰,在生命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2018年8月,魏诗文受组织委派,担任市民政局主管的12家社会组织党建指导员。期间,他有幸结缘蚌埠市大慈义工协会,被协会开展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深深吸引。在系统聆听了向中、王继华、郭继承等老师的课后,他深受触动,开始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教育资源,使生命教育的宣讲内容更加丰富。2024年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在老同学、老战友黄洪平的带动下,魏诗文前往北京拜访了国内率先重走长征路的罗开富老前辈,并被罗老的精神所感动。当年7月,他与一群好友踏上了重走长征路的漫漫征程,经过35天的长途跋涉,完成了这一人生壮举。尤其是带着开展生命教育的使命,他获取了非常重要的生命教育资源,开始将红色文化融入生命教育内容。今年8月,在蚌埠市大慈义工协会的组织下,他再次与战友踏上重走红25军长征线路的旅程,再次接受了深刻的红色洗礼,这也使他对生命教育的思考逐步走向深入。
从终极视角探索人生“三问”。由于长期工作在特殊岗位,魏诗文习惯于从人生“终点站”的视角看待人生,这与常人有所不同。他将人生的核心聚焦在“人从何来、将往何去、此生何为”这三个问题上,并由此衍生出一个专业体系:一是通过探寻人生的"来路",将落脚点放在切实解决人活在世上要“厚植根脉”这一根本问题上。从个体生命而言,每个人都来自父母祖先,孝老敬亲是天经地义之事,但当前孝道传承令人担忧。具体表现为:孝道意识缺失、概念模糊,对如何尽孝存在较大差距;生命繁衍意识淡薄,有些人选择丁克,有些人结婚后不生子,将生命繁衍的责任抛之脑后;祖先意识淡漠,祭祖行为变得可有可无,祭祖所蕴含的生命教育功能丧失殆尽。凡此种种,都亟待唤醒人们的根脉传承意识。二是通过探寻人生的“去路”,参悟生死,用人类智慧的明灯照亮个体生命的前行道路。人生的最终结局都是死亡,许多哲学和宗教都关注人死后的去向,即所谓的“死后世界”,探究灵魂的有无。这固然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但远不止于此。例如,人在生命终结前往往还要经历磨难,去世后在殡仪馆的短暂停留也余波未平,而哲人面对死亡的思考则充满智慧。只有认真学习和消化古今中外人类的思想智慧成果,才能完整、通透地参悟人生。人们参悟生死,其实是为了更好地活着。三是通过探寻“当下怎么活”,破除迷障,化解忧愁,用智慧的方式拥抱幸福人生。人生在世总会面临困境,从太空灾难、战争威胁、地球毁灭等整体性危机,到人性善恶、命运不公、欲壑难填等个体困境。认识这些困顿的存在,用心用力积极化解,在看似无意义的终极结局中寻找意义和价值,明确人生航向,直面人生困境,探寻生命意义,拓展生命维度,从而拥抱幸福人生。上述三大问题,“问”起来简洁明了,但探究起来却并不容易。魏诗文将平时所学归纳梳理,打磨成特色课件,并与不同层面的群体分享,反响良好。其中有一次走进本市某高校,与大学生们面对面探讨生死话题,大家听得津津有味,这让他觉得自己的付出非常值得。
从生命视角探索红色文化、传统文化与生命文化的内在关联。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的先进文化。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为载体,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意志品质、艰苦奋斗的作风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和风格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合了道家、法家、墨家、佛教等多种思想流派,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价值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基因。生命文化是关于生命本质、价值和意义的文化体系。它探讨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终结,关注人类对生命的尊重、保护和珍惜,以及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包括生命科学知识、生命伦理观念、生命教育理念等方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文化体现为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如“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等观念;在现代社会,生命文化更注重生命质量的提升和生命价值的实现,强调个体的自我发展和社会责任。
红色文化、传统文化与生命文化在中国文化体系中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红色文化源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在继承和超越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红色文化与生命文化在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和生命态度的塑造上联系紧密,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传统文化为生命文化提供了思想源泉和价值导向,生命文化则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尤其是在当下社会,不婚不育思想逐渐蔓延,这一现象已引起广泛关注。不婚不育思想的产生,固然有个人价值观转变、社会压力增大、社交方式改变、婚姻观念变化等多方面原因,但其严重危害不容忽视:一是消解个人生命意义,二是破坏家庭结构,三是影响社会人口结构,四是阻碍社会文化传承。基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大局,应当加强生命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弘扬家庭文化,积极倡导健康、积极的婚姻和生育观念,让生命在传承和延续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因此,在个体生命中,红色文化、传统文化与生命文化也是生命成长的三大根基。其中,红色文化是人生的现实根基,传统文化是人生的文化根基,生命文化是人生的血缘根基。这三种文化,或称三大根基,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重现实实践。一是优化生命教育理念。以人文关怀为核心,尊重每一个个体的生命价值和尊严。注重生命的整体性,即生命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同时,注重生命的动态发展,将生命视为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不同阶段的生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二是精心选择生命教育内容。将红色文化与长征精神融入其中,为学生讲述长征途中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引导学生从小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怀。结合生命教育,引导学生亲近自然、了解生命的奥秘,认识生命的诞生、发展和消亡,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的短暂和宝贵。三是讲究方式方法。通过讲述真实的生命故事,如名人的成长经历、普通人的感人事迹等,向学生传递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生命教育的内容,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生命的价值感。四是挖掘传统祭祀节日中的生命文化教育功能。例如清明节,这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感恩先祖的重大纪念日,是沟通生死、最富有生命意识的传统节日。清明节蕴含的文化十分深刻,在中国岁时体系中具有独特地位。今天,我们应该追求四种“清明”:生命清明、家风清明、政治清明、生态清明,这才是对待清明节的正确方式。其中,生命“清明”更是一种提升生命质量的文化。魏诗文说:借助清明节,我们可以沉下心来,从清明节这本“书”中领悟生命的意蕴和真谛。置身先人墓前,会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升华生命:我们纪念先人,也希望后人纪念我们。这让我们深刻反思:当生命划上句号后,我们应该留下什么让后人纪念。
专访即将结束时,魏诗文表示,他将和宣讲团的同仁们全力以赴,深入挖掘蚌埠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及做好相关课题研究。他希望能将这些宝贵的本土红色故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生命教育理念深度融合,创作出更具感染力的宣讲内容。未来,他们计划将这些成果带进学校、社区和企事业单位,让红色基因在珠城大地上代代相传,用生命教育的力量点亮更多人的人生。
值班编辑 :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