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听明白“不老盖儿”是啥的,开封话水平应该差不多能到六级了。
和其他北方方言一样,甚至表现得更典型,开封话里有特别多的儿化音。这不仅成为开封话的重要特征之一,而且成为区分市区与周边各县郊口音的一个显著标志。
在开封话里,有些概念的表达,只有用儿化音才能准确传递意思。如果把儿化音去掉,要么表达出来的意思不成立,要么变成了完全不同的概念。比如“小孩儿”“荫凉地儿”“日头地儿”“月明地儿”“拄个棍儿”……这类词一旦去掉儿化音,严格来说意思就不成立了。如果硬要这么说,多数时候别人根本听不懂。
还有一种情况是,即便对方猜出来你想表达啥,也会觉得别扭,甚至心里反感、投来异样的眼光,认为你是在“撇”,是“不洋(羊)装洋”。比如“头发丝儿”“耳朵眼儿”“嗓子眼儿”“肚脐眼儿”“脚后跟儿”等。
在这里要插一句:开封话里,形容拿腔捏调说话叫“撇”,吐槽别人拿腔捏调说话则说“看你‘撇’了,黄河水都让你‘撇’干了”。
还有第三种情况:用儿化音和不用儿化音,表达出来的会是两种意思、两种情感、两种效果。譬如,“媳妇”和“媳妇儿”,用不用儿化音,表达出来的意思和关系、情感就有质的区别。
笔者设计一个大家司空见惯的经典场景:几个老太太在路口闲坐,东家长李家短地聊天,说着各家儿媳妇的长短。
“俺这个媳妇儿吧,能铰会做,还勤快,眼里可有活儿,就是嘴笨,三脚踢不出个屁,光知道干活。”这里A老太说的“媳妇儿”带儿化音,这是在夸自己的儿媳妇。
“唉,摊上这样的媳妇儿,恁是烧了八辈子高香娶着了!俺家那个整天坐吃不干还傻厉害的媳妇,跟恁家媳妇儿比,可真是天上地下。”B老太口中的“媳妇”不带儿化音,满是吐槽和抱怨。
类似的“带不带儿化音会意思不同”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使劲”和“使劲儿”、“故意”和“故意儿”、“较劲”和“较劲儿”、“捎信”和“捎信儿”、“姊妹”和“姊妹儿”等,这些词带不带儿化音都通顺,区别是:不带儿化音,显得更书面、正式、严肃;带上儿化音,则显得亲切、轻松和柔和。
开封话里的儿化音,经常会表达出轻松诙谐的意味。比如俗语“驴粪蛋儿——外光里剌茬”,还有“大老喷儿”“芥末辣到鼻酿(梁)筋(根)儿”。
大家再品一品下面这些例句里,带儿化音与不带儿化音的区别。“一身不是”和“一身儿衣服”,“顿顿大鱼大肉伺候着”与“顿儿顿儿大鱼大肉伺候得可周到”。
开封人还习惯给很多日常事物加儿化音,比如“花儿”“鸟儿”“事儿”“玩儿”“圈儿”“盖儿”“刀把儿”“碟儿”“碗儿”“勺儿”“门儿”“椅儿”“灯儿”“风儿”“芽儿”“叶儿”“水儿”“火儿”,还有“找茬儿”“加塞儿”……主打透着一股轻松亲切的劲儿。
(作者简介:赵海胜,学者,副教授,现就职于开封大学,是一位集学者、师者、传播者于一身的复合型专家,是一位行走在汴梁大地上的文化守护者与播火人。)
(责任编辑: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