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护绿水青山:水世界何以清澈湛蓝?
——清新讲坛“法律护航:清新水环境”公益研讨会
文/袁跃
保护生态环境与工业发展的博弈,孰轻孰重?中国正通过法律护航、科学规划与技术创新多角度,实现清新水环境的整体协同效应,全面探索守护水资源的多维之路。
聚焦民心,守护生态环境,2025年11月《中国生态环境法典草案》二审稿牵动千家户。
污水源头直指上游工业园
墨水摧毁万亩良田,2025年8月,工业园区排出的污水,变身安徽百善镇龙湖沟河水黑如墨汁,两岸烂了根的玉米地全成焦黄色。村民哭诉三年无收,井里的水都臭了,涉事责任人已被停职处理。安徽、山东、河南、江西、上海、福建、四川、陕西、内蒙、宁夏、新疆等地也暴露出地方环保监管力度不足,甚至一些毒粮、毒果、毒菜涌向城乡市场。
保护城乡水质,迫在眉睫。清澈江河大地,必须有完善的法律与清新水环境的全新标准护航。近日,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食品科技管理人才协会、北京正心正举应用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清新讲坛发起的“法律护航:清新水环境”公益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各界专家集思广益,深入探讨护航清新水环境的紧迫与对策。
多重污染与绿色生态的博弈,谁来守护?
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的工业废水、农药化肥、生活污水以及各种污染物多管齐下,成为饮用水、江河湖海、森林农田、空气污染的重要源头。
中国政法大学制度学研究院马志毅,以“制度建设:保护生态建设的法治根基”为主题指明,中国企业自身建设及其社会责任感、生态环境信息披露有待加强。中国发展自愿减排市场的相关管理办法亟待健全,自愿减排市场政策还存在一定缺位。缺乏切实可行的生态环境评估标准、信贷披露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行业监管职责的不明确和行政执法手段的缺失,加剧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市场道德风险、增加了交易成本。
探索新工艺, 快速切实制定全方位工业园水处理标准
身为工业制造大国,中国一直在积极探索新的工艺、技术与思路,全生命周期集约化控制贯穿始终。北京科技大学生态科学与工程系李素芹指出,必须快速实现,源头减量,清洁生产源头控制技术可实现工艺用水减量化,事半功倍;过程控制,通过水系统与水处理技术的集成与优化,可实现水的按质分层次多级利用,科学用水与节水;末端管控,末端控制技术可将水污染控制在生态阈限之内,纳入良性水循环,良性大循环。
把握好经济绩效、绿色绩效的平衡,战略绩效考核必须严格执行,护航绿色环保之道。
国资委社会责任局原二级巡视员尹凌青一语中的,工业园水处理标准的制定就像医药一样,只有注重疗效,才能去除疾病。联合国提出中国的污水处理标准要提升,可持续发展企业的环保标准要超过国际标准去提升。工业污水、农业污水、生活污水,应当按照严格有效的环保标准进行预处理,达到集中处理设施工艺要求以后,方可排放到指定集中处理的设施当中去,预处理不达标,不能排。制定高标准排放标准,并且监督排放污水的企业严格执行,低标准随意排了,则要有高标准的处罚措施。
切实听取各界建言,推动绿色税收
倒逼节水与生态环境保护,中央财经大学税收筹划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蔡昌建议,推动绿色发展水资源税的实施促使企业将节水纳入成本核算,倒逼高耗水行业转型升级,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和生产工艺。这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用水成本和税收负担,还推动了整个社会向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转变,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对于出台生态环境法典点赞的北京食品科技管理人才协会原秘书长韩东生,希望能够诚邀环境治理专家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切实听取各界建言,明确治理目标,找出切实可行的好方法,有效执法,执法可依。
正气为先,听证会打造绿色桥梁
人们翘首以待,重塑清新环境,如何弥补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短板?
当前中国环保督察制度,公众参与渠道有限,主要是举报和被告知结果,缺乏深度参与。听证会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桥梁。
环保公益律师夏军建言,听证会制度嵌入环保督察工作,一箭三雕,打造为连接政府、企业与公众的桥梁、媒介和平台;打造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平台;打造为有效监督、充分互动、全面动员的新载体、新机制。
听证会制度嵌入环保督察工作,会撬动公平对话与法治教育:
为正方(督察方/政府) 和反方(被督察对象/利益相关方) 提供一个公平、公开的意见交流和辩论平台(“正方揭露,反方申辩”),改变目前“一面倒”的印象。
对所有参与者都是一次生动、形象的环境法治教育。
正气为先,各行各业为环保贡献力量。群策群力,人人都有爱护好环境、爱护好水这根弦。这样工业、农业、各行各业齐心协力,就会扭转时局,生态环境向好,地球母亲才会美丽而心安。
(责任编辑:土火)









“护眼台灯”乱象调查
AI账号成起号新套路 多手段绕过“AI打标”背后有哪些隐患?
当心!你收到的赠品、小样可能暗藏猫腻
冲上热搜!“美的被曝强制18点20下班”,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