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上年代较早的、雕刻于金元时期的石狮。
501头石狮雕刻于六个时代
据记载,卢沟桥始建于1189年,1192年建成。1961年,它和相邻的宛平县城一起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成800多年来,卢沟桥历经劫难。清雍正年间洪水曾冲毁部分桥面,1732年重修。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这里成为抗日战场。1967年,为解决交通不畅问题,桥面被拓宽,望柱被更换了91根,柱头的狮子也重新雕刻。1985年,卢沟桥正式退役。1986年,拆除了加宽的步道等,恢复了历史风貌。1991年,卢沟桥实现封闭管理。
卢沟桥石狮也不是一个时代完成的。“最早肯定是建桥时雕刻的,历代有所增补。1967年拓宽时,更换了91根望柱上的石狮。此外,由于交通碰撞、战争破坏、自然风化等原因,也会有损毁和修复。”卢沟桥文化旅游区文保部部长乔亚军介绍,卢沟桥石狮的雕刻跨越了金代、元代、明代、清代、民国和新中国六个时代,最年轻的狮子仅20岁。“1988年9月3日是一个雷雨天,桥上的68号望柱被雷击中,柱头上的石狮也被损毁。1997年进行了修复。”
前后跨越800多年,但具体哪些狮子雕刻于哪个时代,相关研究却一片空白。“上世纪50年代,以罗哲文为代表的一些泰斗级文保专家曾对卢沟桥现状进行过调查。当时,根据雕刻风格,结合史料,判断桥上的石狮多以明清为主,也有少量金元遗存,但没有留下档案资料。”乔亚军说,现在讲解词里说的这些石狮子可能是金元时期或是明清时期的,只是一种粗略判断,没有科学研究来支撑。
为此,卢沟桥文化旅游区决定启动卢沟桥石狮的断代研究,并于去年十月份开始了相关准备工作。
雕刻于明代的卢沟桥石狮。
断代研究为何不测碳14?
“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它们有大有小。大的有几十厘米高,小的只有几厘米,甚至连鼻子眼睛都看不清。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蹲坐在石柱上,好像朝着远方长吼;有的低着头,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狮子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有的小狮子藏在大狮子的身后,好像在做有趣的游戏;还有的小狮子大概太淘气了,被大狮子用爪子按在地上……”
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卢沟桥的狮子》一文,对卢沟桥形态各异的石狮做了生动描写,这也体现了卢沟桥作为“石狮艺术博物馆”的研究价值。
“人们知道卢沟桥,更多的是作为抗日战争爆发地。但作为石狮艺术博物馆,作为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晓月’所在地,卢沟桥还有它柔美的一面。”卢沟桥文化旅游区负责人王华说,卢沟桥石狮是研究不同时代石刻艺术的珍贵史料。做好断代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总结和展示卢沟桥石刻艺术的价值和文化内涵,让卢沟桥文化旅游内容更厚重。
本月,卢沟桥石狮断代研究正式开始。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退休研究员、曾参与上世纪50年代卢沟桥基本状况调查的专家吴梦麟,石刻艺术研究专家刘卫东、范贻光等受邀参加。研究将主要从不同时代石刻艺术的不同风格入手,结合相关史料进行断代。
“从年代来看,金元时期的狮子身体瘦小,目光有神,狮嘴中间不掏空,类似于假张的状态。明代石狮的嘴方且大,中间是空的。到了清代,选用的石材又以暗红色为主。民国时期的就比较粗糙。”旅游区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既有研究成果都将成为断代依据。
为什么不采用碳14元素检测等先进技术对石狮进行断代分析?对此,工作人员解释,比如1967年那次更换望柱,用的石材有的就是拆城墙时留下的,石材本身历史久远,但雕刻手法却是现代的。所以,碳14元素检测并不适用于卢沟桥石狮的断代研究。
3D扫描建石狮数字档案
在为石狮断代的同时,今年,卢沟桥文化旅游区还将启动卢沟桥石质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对象包括石狮、栏板、华表、碑亭等。
“我们将通过3D扫描技术,为石狮建立数字化档案。一期工程将为10个望柱上的石狮建档。”王华介绍。以前关于石狮的档案材料多以照片为主,都是平面的。游客上桥参观,因为有护栏隔离,只能看到石狮的三个面,看不到石狮的后背。但石狮后背的发髻、绶带、尾部图案等,都非常有欣赏价值。有了数字化档案以后,观众就可以欣赏到立体的卢沟桥石狮了。相关工作计划在10月底前完成,届时,研究成果将在桥头的卢沟桥历史博物馆中展示。
此外,工程还将收集卢沟桥故事,如修桥的故事、乾隆赏月的故事、抗战故事等,融入到石狮的介绍中。“石狮有很多美好寓意,如‘事事平安’、‘狮子踩绣球——好事在后头’等,将来游客上桥,不但可以欣赏精美的石刻艺术,了解不同时代的石刻文化,还可以根据故事和寓意的不同,和喜欢的石狮合影,传递祝福。”王华表示。
(编辑:月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