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读经班"调查:多数因学习不好不适应学校生活

  来源:齐鲁网甘虹2017-04-10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选择"读经教育"的人群约有十万人。"私塾"、"读经班"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教育模式?他们为什么要放弃九年义务教育?他们对教育的探索与革新带给孩子们的是希望?还是不可挽回的遗憾?当对"在家上学"群体的关注上升到国家层面时,义务教育又该如何自我反思?一起来看记者的调查。
    齐鲁网04月10日讯(记者 甘虹)教育部发文规范2017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明确提出:不得擅自以"在家学习"替代国家统一实施的义务教育,并且高度关注接受"私塾"、"读经班"等社会培训机构教育的学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选择"读经教育"的人群约有十万人。"私塾"、"读经班"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教育模式?他们为什么要放弃九年义务教育?他们对教育的探索与革新带给孩子们的是希望?还是不可挽回的遗憾?当对"在家上学"群体的关注上升到国家层面时,义务教育又该如何自我反思?一起来看记者的调查。

他们因为不同原因放弃体制学校,开始了读经之路

据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焦点》报道,在济南东部某高档小区的一处住宅里,工作日时间每天都会传出琅琅的读书声。在这里读书的孩子从3岁到6岁不等,他们每天在读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从《弟子规》到《四书五经》。每天的课程安排除了读经,还有半个小时左右的户外活动,偶尔还会有国画欣赏等课程。读经,成为了学堂孩子们的生活日常。

在另外一个地方--济南南部山区一栋山间别墅里,也有一个"读经班"--营尔学堂。在这里读经的孩子更加年长一些,从6岁到16岁不等,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各自因为不同的原因放弃体制学校,开始了读经之路。

记者:到这儿来觉得有什么不一样?

营尔学堂学生:心情不一样。

记者:在哪里心情更好些?

营尔学堂学生:在这儿心情更好啊。

记者:为什么呢?

营尔学堂学生:放松,没有压力。

记者:在体制学校里是个什么样的状态?

营尔学堂学生:我是不爱学习。压迫感!

跟记者对话的是三位十几岁的男孩儿,他们分别来自山东、福建和山西三个不同的省份,却都带着对体制内学校同样的不满来到"读经班"。出于隐私的考虑,记者在报道中为他们使用了化名。来自福建三明市的杨洋今年12岁,从小学四年级离开体制学校之后,三年时间里,他辗转四个学堂,最终来到了济南营尔学堂。

杨洋说:"在学校,老师大部分其实只是为了赚钱而已,让我们写特别多作业,把我们分数提高他就有钱了。私塾不这样,私塾更人性化一点。"

16岁的陈明来自山西长治,来学堂读书之前他上初中二年级,用他自己的话说:在学校里他算是捣乱的孩子。被爸爸送到学堂之后,他经历了长达半年的逆反期。

陈明:当时在学堂哭着想回家,我当时不知道私塾是干嘛的。

记者:你现在知道是做什么的呢?

陈明:知道,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记者:你这个口号太大了,对你来说你觉得学传统文化最直接的感受?

陈明:就是把目标定型了,起码不学传统文化的在学习中迷迷茫茫,而我们把目标定清楚,往前冲就行了。

记者:你的目标是什么?

陈明:我的目标:弘扬传统文化,想做一个传统文化的企业,卖一些琴棋书画之类的。

记者:你觉得琴棋书画就是传统文化吗?

陈明:也不是,就是传统文化里面的东西,传统文化包括很多很多。

记者:你有没有感觉到跟同龄人一种脱节?沟通不畅?

陈明:对,沟通不畅,因为我想的和他们想的不一样。

记者:那有没有比较烦恼?

陈明:没有没有,没什么。他们做他们的我做我的,我不能让他们把我拖在水里吧。

记者:你觉得如果不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就一定是失败的吗?

陈明:我肯定是失败了,但他们不一定。像我们这些学习不好的,而且不愿意学的我觉得肯定是失败了。

记者:就是这种体制内目前的教育方式不适合你们现在的这种状态?

陈明:对。因为不是很人性化,就是有些孩子适合,有些孩子不适合。

很多学生从体制学校转到读经班,是因为学习不好,不适应学校的生活。但是从山东菏泽来到营尔学堂读经的王峰却是个例外,今年15岁的他刚到学堂半年时间,之前在体制学校里可以说是位佼佼者--考试成绩都在前十名。他又是为什么不喜欢上学的呢?

王峰:作业太多,烦了,不想干了,看见老师就烦,老师老是叨叨叨叨叨叨。

记者:这里老师不叨叨吗?

王峰:这里老师很少说,挺好的。

记者:这里还有什么吸引你的地方?

王峰:教学模式好呀。

记者:什么样的模式?

王峰:看什么经典可以自己选读,下午可以自己安排。

记者:一般你们下午都干什么?

王峰:看看书抄抄经。

记者:一点都不烦闷吗?不郁闷吗?

王峰:烦闷啊。

杨洋插话:那是你心没定下来,你心定下来了到哪都不烦了。

在对话中,记者感觉到,营尔学堂的这三位学子有着超乎同龄人的思维方式,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很清晰,客观冷静,对现状满意,对自己正在走的这条读经道路也异常笃定!他们告诉记者,在读经班,除了读经他们偶尔还会学习书法、古琴、武术等等,但是,像电脑、电视、手机这些电子产品都是不允许使用的,外面的花花世界对他们来说很疏离。

在眼下的中国各地,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为主导的读经班有很多,所读的内容从《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到《四书五经》,不一而足。在读经界人士看来,孩子们从童蒙开始接触国学经典,可以培养他们的正知正见,涵养品格,为未来的为人处世夯实道德基础。

读经班老师:"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教人做人"

采访中记者也接触到了很多从体制学校转到读经班任教的老师,贺平就是其中的一位。她来自山西运城河津市,曾经在河津当地的小学校当过八年的教师。离职之后,她开办了一家业余读经班,开始招收愿意读经的体制内学生。与此同时,她的孩子也在小学五年级时离开体制学校,开始读经典。

贺平告诉记者:"我作为一个体制内的老师,我就觉得我的孩子要是以后上这样的教育,我就不会满意。我就感觉到好多孩子学得也不高兴,心理也不健康,在厌学,他们学的那些知识也不是很有用。所以我就开始对教育思索,开始学习探索,就了解到了读经教育。比如说我们知道'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嘛,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教人做人,可是你看我们现在的学校里面,重点只在教孩子做题。"

与贺平的情况类似,山东菏泽曹县的姬允是一位已经有三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师。她今年已经54岁了。在退休之前,她一直是曹县当地一所小学的语文老师。从2014年开始,她在曹县开办起了一家孔子学堂,学堂所开设的课程包括全日制幼儿读经和周末业余读经班等等。当记者问到在体制学校当老师和私塾里当老师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时,姬允是这样说的:"体制内那也是做教育,我们现在也是在做教育,可是体制内的时候没接触传统文化,对这种人性的教育悟得不透,做得不好。因为现在的老师啊,他们都是功利性的,一切看分数,怎么会考呀、比赛呀,谁的分数高谁教得好,还是应试教育。他们没有考虑到:我作为一个老师怎样做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有利于孩子的人生?他没有去关注人性教育这一块。"记者问到:"您觉得传统文化更关注的是人性教育?"姬允称,"是呀,传统文化像《弟子规》这些经典都是讲的做人之道呀,天地之道、君子之道,对吧?"

"学习经典,学会做人",成为很多读经界人士的共识,这也是他们所认为的现行义务教育最为缺乏的一部分。济南市的陶波,是一位读经孩子的家长,她同时也正在从事读经教育的相关工作。陶波认为,理想的教育,首先应该开启孩子的智慧,"因为读经典的孩子是圣人的智慧在引导他,他不会被现实层面的一些东西给绊倒。如果你学得再多,哪怕学到博士,但你的心灵是阴暗的,势必会在某个事情上爆发出来。这些孩子把生命中的那么多时间用来学知识,而没有学做人的智慧,我们觉得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

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全国各地读经界人士的思想高度统一。在他们看来,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弊端重重,不利于孩子成长。正是基于这个想法,目前国内选择"在家读书"的群体越来越多,包括读经班、私塾在内的多种"在家上学"教育方式正在成为国家教育部、教育研究机构以及义务教育学校都在关注的热门话题。教育,到底该怎样进行才更有利于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面对"在家上学"群体的日益壮大,现行义务教育会受到哪些触动和警醒呢?请继续关注相关报道。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