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透明杀手"危害超PM2.5 北京等多地拉警报

  来源:每经网2017-05-19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据环保部18日通报,5月18日~19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将出现一次污染过程,北京、天津、河北中南部部分城市空气质量可能达到中度污染,短时可至重度污染,首要污染物为O3
       气温升高 北京市将出现臭氧和PM2.5复合型污染

抬头就能看见蓝天本是件令人愉悦的事情,但未来两天,全国一些地方特别是京津冀地区的朋友们,却可能感到头痛、眼睛灼热。

据环保部18日通报,5月18日~19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将出现一次污染过程,北京、天津、河北中南部部分城市空气质量可能达到中度污染,短时可至重度污染,首要污染物为O3。

图片来源:环保部官网

O3,即臭氧,众所周知它是平流层中保护人们不受紫外线威胁的"护盾",但到了近地面,它却是有害气体,"威力"一点不比PM2.5小。对付臭氧这个"透明杀手"已是势在必行。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近日,包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郑州等地在城市大气防控中均已明确对臭氧"宣战"!

全球性大气难题

众所周知,臭氧在平流层中能阻挡高能量的紫外辐射到达地球,是非常重要的"保护伞"。但一旦到了近地面,它就变成了有害气体。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大气室工程师孟晓燕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汽车尾气、石油化工等排放的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在高温、强光辐射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光化学反应,形成臭氧这个二次污染物。进入夏季,气温升高和光照加强,臭氧就可能成为首要污染物。

对此,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杰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NOx和VOCs是它的原材料,太阳辐射量则是它的驱动力,推动形成臭氧污染物。"李杰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臭氧污染主要出现在夏季、白天的污染浓度比晚上更高。

事实上,相比PM2.5的危害,大众对"大气污染物臭氧"似乎还有些陌生。但说起上世纪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它作为"元凶"之一,"杀伤力"又让人记忆犹新。

公开报道显示,1955年,洛杉矶发生了史上最严重的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由于大气污染和高温,短短两天之内,因呼吸系统衰竭死亡的65岁以上老人达400多人。许多人出现眼睛痛、头痛、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死亡。

仅1950年~1951年,美国因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就达15亿美元;1970年,约有75%以上的市民患上了红眼病;直到20世纪90年代,蓝天白云才重新回归。

专家表示,人短暂暴露于臭氧中,可引起咳嗽、喉部干燥、胸痛、粘膜分泌增加、疲劳、恶心等不适;严重暴露于臭氧中,将影响人的呼吸道结构,明显损伤肺功能,引起炎症。

对付这样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敌人",仍是全球性的问题、世界性的难题。

多地拉响臭氧防治警报

"臭氧污染属于二次性污染,现在发达国家的颗粒物污染比较少,是因为他们的一次性污染控制得比较好,但二次污染防控仍需要想办法。"李杰说。

李杰表示,生成臭氧的挥发性有机物实则包含几百种有机物,"其中可能有二三十种对臭氧的生成影响比较大,各个地方不一样,需要做精细的观测和研究,找出其中关键,再倒推源头是哪些行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孝炎也认为,"难以捉摸"的挥发性有机物,为治理臭氧污染带来巨大挑战。

5月11日,包括唐孝炎在内的15位顶级专家在成都参加了一场关于臭氧污染防控的研讨会,为成都平原地区臭氧污染防控"把脉"。她建议,"四川需要在臭氧治理中,加大对VOCs无组织排放的研究,同时,还要充分重视氮氧化物的情况。"

几天后的5月17日,成都市政府召开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专门部署夏季臭氧污染防治工作。

成都为何如此重视臭氧防治?或许和此前"吃过亏"有关。

据成都市环保局局长王锋君介绍,2015年成都臭氧污染超标60天,去年超标46天,其中,臭氧污染更造成成都去年8月在全国空气质量排名倒数第二。

既然问题已经突显,整治必下重拳。据悉,成都目前已明确阶段任务和目标,今年将出台夏季臭氧污染防控方案。

而除成都外,上海、广州、深圳、郑州等地也纷纷对臭氧"宣战"。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日前举行的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要"以控制PM2.5和臭氧浓度为首要任务,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让老百姓看到更蓝的天,呼吸到更清新的空气";早前举行的广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也提出,要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以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防治为重点的城市大气防控。"

据了解,四川省挥发性有机物地方排放标准将于近期发布。李杰表示,目前在臭氧污染治理方面还缺少深刻的定量研究,"(四川)在制定VOCs标准的时候肯定考虑到了臭氧的控制因素,这个标准以前是没有的,如果严格执行对臭氧防控会有帮助。"

(编辑:映雪)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