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淮北好人施福明自办家风馆传承孝道故事
提起淮北“好人”施福明,在安徽淮北广大城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二十载如一日精心义务照顾邻里新四军老战士施友法,并披麻戴孝为其送下地的感人事迹在淮北被传为佳话,他也被多部门评为“公益达人”等先进模范,其家庭被妇联部门评为“最美家庭”。他为了自办家风馆弘扬孝道的故事精神,令人动容。
一: 实践孝道创办家风馆
为了使孝道家风传承,施福明坚持多年实践,首先对自己祖母无微不至的尽孝,直到九旬高龄的她安详离去。其次他二十多年如一日,义务照顾村里邻居一个70多岁孤寡新四军老战士施友法,直到亲自披麻戴孝给其入土为安。为了把孝道精神入心入脑,他三十年来对“二十四孝”等上万本书籍进行研究,反复研读国学孝道精髓,被市国学院聘为“名誉院长”,施福明妙笔谈孝道的文章常常发表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上,使读者深受启发教育。他还亲自做课件深入院校、社区、村落进行国学孝道知识系列讲座,所到之处无不收到良好效果。
2014年以来国家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的弘扬,全国妇联发出关于创建开展“最美家庭”倡议书,于是热心公益事业的施福明再也沉不住气了,他走访乡村两百多个幸福家庭,广泛收集城乡当代的孝道家庭故事,选择典型孝道事迹,收集整理编著成一本《当代最美家庭》出版,该书18万字,图文并茂,由安徽省著名女作家潘小平作序,得到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目前该书已发布社会广大乡村广为流传。更让人感动的是他收集古代发生在淮北的真实孝道经典故事《天留坊》,首先写成长篇小说,然后又改编为剧本发表,赢得多家影视公司的青睐。目前江西景德镇一家影视公司与施福明进行了签约立项,拍摄许可证正在报批中,十月份即将在安徽淮北故事发生地开机。施福明发挥自己擅长文艺创作优势,亲自采访写剧本,用自己实际行动播撒阳光,弘扬社会孝道正能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曾被央视和省级媒体报道过的农民作家,也被安徽的众多媒体称为 “淮河之子”,在外漂泊20多年的施福明回到了他的第二故乡淮北,发挥余热再创作,为淮北发展做贡献。
二,坎坷童年艰苦创作
7月中旬,笔者在国购广场初次见到施福明,脑梗刚恢复不久的他,艰难地挪动着身体坚强锻炼,他乐观地诉说着自己的坎坷的创作故事。曾被央视和省级媒体报道过的乡土作家,也被安徽的众多媒体称为 “淮河之子”,在外漂泊20多年的施福明终于回到了他的第二故乡淮北,他立志发挥余热再创作,为淮北发展做贡献。
“我的母亲,孩子们都生活在淮北,青年时期的我为了不给家里添负担,就出去创业闯荡了。六年前我患了脑梗就被孩子接回淮北照顾,如今我恢复得很好,感觉年龄也大了,就打算一直留在淮北了,今后我也打算把创作的重心全部转移到这里,结合淮北的风土人情再多写点歌颂我们家乡精致淮北东西!”施福明向笔者介绍。由于父亲早逝,少年时的施福明九十年代初就历尽磨难跟随母亲来到淮北。施福明从小就热爱文学,擅长文艺写作,尤其是对于各种各样民间故事,从儿时起他便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往往听过一遍,就能够过目不忘,这些民间故事和生活的心酸,成了他以后创作各类剧本的重要素材源泉。中年时期的施福明,在外闯荡时一边做大学客座教授、法院陪审员等工作,一边坚持创作收集,还大量往各大报刊媒体投稿。他早年创作出的大量剧本和文学作品都被改编拍成了十多部电视剧,其中《知青岁月》等3部影片获得了国际电影艺术节一二等大奖,报告文学《淮河船家女》更是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其余各类文学作品如散文《家乡石榴》等参家全国征文大赛获一等奖更是不计其数。施福明本人也被文化部和团中央授予了全国优秀文化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乡村文化名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可就在施福明醉心创作的时期,2011的一个冬天他一夜醒来,再也坐不起来,被妻子送往医院诊断为脑梗,被儿子和儿媳妇接来淮北照顾。“如果没有我这两个孝顺的儿媳妇们精心照顾,我今天可能还是躺在病床上,别说常常发表文章再写淮北的故事了,连命也可能都没有了。”施福明感慨地说。如今,施福明的新作《天留坊》一经面世,就被多家影视公司看中,将被翻拍成电视剧,预计十月份在淮北和景德镇两地开拍,而小说就是以发生在淮北附近的真实孝道故事为主线,讲述了改革开放、历史变迁、社会新变化中的孝道内涵。
家风纪念馆在国购的落成,也一直是施福明引以为自豪的一项新创举。施福明用了几乎大半辈子的时间,收集了一百多个姓氏家谱事迹,里面满满的都是 “好家风”的相关经典故事材料,他还将一篇篇故事整理出书,经常以讲故事的形式吸引周围群众来他的家风馆参观学习。经过数十年的积累,目前,家风纪念馆里已藏书2万余册,故事展板更是不计其数,也成了中国文明网上推荐浏览的页面。施福明说:“我现在来淮北六年了,这里也算是我第二个故乡,没有我儿子、儿媳妇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就没有我的今天。而我对于儿子、儿媳教育创业的成功,也离不开这个家风馆。我们家庭是家风馆的受益者,我很早就是个孤儿,爸爸去世早,妈妈也改嫁它乡,我跟随年迈老奶奶坎坷长大历经磨难就爱自强不息励志,生活的艰难无以言表,我十七岁结婚,成为“小丈夫”。我的小儿子施志国年纪最小却没有任何优待,由于家庭拮据,常穿哥哥留下的补丁衣服,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我从不娇惯他成长。一次他刚7岁,好不容易家中吃顿饺子,孩子把饺子馅吃完皮却丢在一边,我及时让他做了检讨,让他小小年纪就懂得:艰苦朴素和精简节约好家风。“弟子规中”说:“守孝弟,泛爱众”我们有个邻居是个孤寡老人,我带着孩子常去为老人做些挑水、送柴的尽孝事,教育孩子从小树立好家风,不仅要在家中尽孝,还要社会中尽孝。学习淮北许多孝道故事。我现在已经决定把家风馆开在繁华小区的国购这里,继续弘扬好家风,发挥它的作用!”
来到淮北生活的施福明一直也没有闲着,除了联系捐赠贫困儿童,他还自发组建起了淮北的爱心助残协会,经常组织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在施福明心里,能回到故土给淮北继续做些贡献,发挥自己的余热,继续文艺创作,就是在以后日子中最有意义最快乐的事。
三, 劫后重生,他有两个愿望
2011年隆冬,施福明人生本应该像他名字一样有个幸福的明天,日子正常而有序地幸福下去,可命运却和他开了个不小的玩笑。四十六岁的施福明事业如日中天的他却过早因严重透支身体勤奋创作,而诊断为严重脑脑梗。经过医生和家人的帮助,他在病床上躺了仅三个月,靠着惊人毅力却奇迹般地又站了起来。短暂的消沉后,他靠着坚强意志重新又拾起了生活信心来。他右半身半身不遂发麻发胀,于是只能用他左手单手在键盘上写作,自从脑梗以来他辞去一切社会活动,不仅靠超人毅力完成孝道题材的长篇小说《天留坊》和《少年朱元璋》及《大禹传记》的写作,还改编为剧本成功完成广电部门的影视报批。更令人吃惊的是施福明有种永不言弃的顽强精神。他发现身边残疾人生活异常艰难,于是和一名中国好人朋友携手创立了“淮北阳光助残中心”义务为残疾人和老人献爱心,提供帮助。他们组织志愿者为残疾人或老人和残疾人开展义务理发、医疗、法律咨询,文艺慰问等,深受市民欢迎,特别是编排的哑剧小品深入特殊学校和敬老院演出,赢得社会广泛赞誉。被媒体和宣传教育部门多次称为:“公益达人”和“市级优秀民间社团”爱心组织。近年来,他组织志愿者开展活动300多次,虽然施福明也属国家二级残疾,但他仍然自强不息。是的,成功之路不会排斥任何一个不完美的追梦者,只要你永不放弃!他这次劫后重生,他有两个愿望:一是他通过社会广泛调查和实践发现,当前有很多社会不和谐因素,最大的就是当前年轻人不孝的时间比比皆是,而且啃老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残疾老人举步维艰,他决心把弘扬孝道弘扬善德的“家风馆”进行到底。其二他渴望更多淮北社会热心企业家关注,把流传家乡淮北历史悠久,人文厚重的“天留坊”牌坊能重见天日,协同电视剧《天留坊》的推出,而像《六尺巷》电影故事一样教育我们淮北的一代又一代人,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这一孝道而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蔚楠、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摄影艺术联合会分会长、中国新闻摄影协会理事、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院长助理、新闻学与传播学院副院长。